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感谢广大网友提供资料
本校采纳总结为学生研究学习,如果您发现有任何内容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
汉 白 玉 文 化
一: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
邓拓《米氏三园》记:“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院,摆着的那一块‘青芝岫’大石头,原先是米万钟从房山找到的。他曾写过一篇《大石记》,叙述这件事情。到了清代,乾隆把它移至乐寿堂,并且写了《青芝岫诗》,大加赞赏。”
据说,在良乡“昊天塔”下的官道旁,有一块明代遗留的大青石,虽经风霜雨雪日头晒,尘埃不掩峥嵘壮阔之势。博雅好古精于园林艺术的乾隆皇帝,去清西陵祭祖,小住良乡行宫,听闻此事欣喜万分,因为他懂石头玩石头,正在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前身)需要美轮美奂大石头点缀风光。
于是,乾隆派工匠民夫将大青石移至清漪园,根据形状、润色,起名“青芝岫”,并挥笔题写“青芝岫”三字刻在石头上。他同时写了“青芝岫”诗抒发情怀:“……老米皇山之石穴九九,未闻一一穴中金幢玉节纷萦纠。友石不能致而此致之,力有不同事有偶。智者乐兮仁者寿,皇山洞庭夫何有?”“青芝岫”来自房山,确凿无误,但来自房山何地?“青芝岫”应该来自大石窝。
大石窝的黄龙山产石头;黄龙山、大青山相联石经山,峰峦叠嶂相联东关上村的“红叶大峡谷”,大峡谷有岩溶洞,洞中有水有千姿百态钟乳石,“青芝岫”便是风干了的钟乳石啊!得天独厚的房山,得天独厚的大石窝,它孕育着京城的王者之石。
当我们走进故宫保和殿后院,注目御路石“海水山崖云龙石雕”时,就更能感受到大石窝之石的王者之气。
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决定由南京迁都北京,命大将徐达统率军民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为了创建举世无双的大帝都和大宫殿,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海水山崖云龙石雕”体量空前,气势磅礴,而承载这石雕精品的“汉白玉”,重250吨,其质地如玉,色泽似雪,实为天赐,而这上天赐石之地,独有大石窝。
当年为建皇宫、殿宇,京西南大石窝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以致形成村落。据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载:至民国初年,大石窝已达百余户,逾千人,多为工匠艺人,因来自全国各地,其姓氏繁杂达百余。可以说,紫禁城的殿宇,从基础石至龙凤浮雕,从华表日晷至云龙御路,天安门、金水桥、卢沟桥等等,其石料大多来自大石窝,“海水山崖云龙石雕”之料便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佐证便是如今大石窝的皇龙山前后左右留下的那近千处采石坑,其中最大的名“白玉塘”,东西长一百二十米、南北宽数十米,深逾四层楼房。遥想当年,石工昼夜开采,成千上万人驻在数十个营地,以旗为信号,旗升出工,旗落回营。那大石窝西北部的大青山边是插旗的地方,至今,山上还完好地保留着升旗降旗用的夹旗杆石,两块长方形的石头相对立,高出地面近丈,上面有四个对列的碗口大的眼,用以固定旗杆。史载明万历年间,重修故宫三大殿中道石阶时,石料又采自大石窝,其中一石料重300吨,用民夫二万余人,骡马近两千匹,造旱船托运,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石料运抵京城。
今天,我们站在京城遥望西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是大石窝的石头,打下了帝都的基础,托举了这几百年来令人魂牵梦绕的大城。
二:汉白玉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色彩
汉白玉是大理石的一种,它和石灰岩的化学成分都是碳酸钙,大理石和火成岩、沉积岩不同,既不是岩浆凝结而成也不是泥沙埋积而成,它是从石灰岩演变而来的。由于岩浆的侵入,石灰岩在高温及压力的作用下内部组织重新调整成分发生变化成为一种新岩石,这种岩石的一种就是汉白玉。它的学名叫做变质岩。
建国以来,使用高庄汉白玉建造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家工程最为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汉白玉栏板,1958年修造。经过了多年的风雨剥蚀之后,它开始风化,所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将这批汉白玉栏板重新更换。另一个工程是1977年修建的毛主席纪念堂,里面的毛主席像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由于造像的尺寸超过了汉白玉矿层的体积,所以,整个雕像是由几块汉白玉拼接而成的,头部用一块汉白玉雕成。房山汉白玉虽然温润细腻,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石料中无规律地隐藏有浅赭色斑痕,一块外表看上去极好的汉白玉,刻成雕像,最后难免遇上斑痕。当年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雕刻毛泽东头像时,为了确保质量,同时选了两块汉白玉,由八级雕刻工刘润芳、高生元同时刻两个头像,雕刻完之后,刘润芳雕刻的头像比较洁净,只有鼻部有一点微瑕,后来用高级白色颜料涂上去,这点斑痕遮住了
三、当代汉白玉的故乡——大石窝镇
大石窝汉白玉因其特有的美名而蜚声中外,著称于世,为历代皇家,千年古刹,名胜古迹,园林景观,楼台亭榭所青睐。国内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云龙御路汉白玉拦杆到天坛环丘台,汉白玉栏杆到天坛圜丘台;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到毛主席纪念堂内的毛主席坐像,乃至诸多寺院禅林,文物景观采用的都是北京特产的汉白玉,这些石料都出自北京西南房山大石窝镇;从国内大城市的典雅装饰及著名建筑到日本、台湾、新加坡、泰国、韩国、德国、香港与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设施。
早在公元560年的北齐时代,大石窝村北云居寺的静琬大师就开始用这里的汉白玉雕刻工程浩大的石头书——石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1000多年,共雕了14278块石经板,总重达1000多吨。这是大石窝开发利用石料资源的最早记录。
北京是金、元、明、清的都城,先后有33位皇帝在此登基即位。紫禁城的宫廷建筑,以及京城的王府、四合院、皇家陵墓等使用的精美石料构筑基本上都来自大石窝。
《元史》记载,元大都设有采石局,专门负责从各地采集名贵石料,其中的汉白玉都采自房山大石窝。到了明清,大石窝的石料开采达到了惊人的速度。特别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大兴土木,新建皇宫、殿宇,集中了全国石匠会战大石窝,一批批石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或外地,持续多年。那些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座多用大理石或汉白玉建造。那些石栏杆、石踏跺,三大殿的台坛、甬路,天安门的华表、金水桥,以及那些石制工艺品如石狮、日晷、嘉量、石螭首,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此外,有据可查的古建筑,如天安门、金水桥、卢沟桥、天坛、地坛、沈阳故宫、十三陵、清东陵等,所用汉白玉石料大都取自大石窝。
自隋末刊刻石经开始,在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修建皇家宫廷、园林、陵墓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涌来大批石匠艺人在此定居,逐渐形成自然村落。千百年来,艺人们以石为业为生,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一套石作工艺及习俗文化,并相传至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区域,成为中华民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石窝石文化旅游区将通过石文化休闲产业链的持续延伸,培育和打造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石文化休闲产业品牌,实现石文化的资金、人才、产业和信息等要素的聚集,将房山建设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国家级石文化休闲产业基地。整个园区既可以供游人观光、娱乐,又可以展示传统精美石雕艺术,是集园林绿化、石雕技艺、石雕工程、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园区。并创建了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该学校在著名汉白玉职业雕刻家刘鹏先生的感召下,十几年来,不断努力进取、克服种种技术难点,技艺上吸取古今中外之长,精益求精,现以形成了汉白玉雕刻产学研一条龙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