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首席记者 王湛 实习生 蒋冰琼
从事木雕业55年,陆光正创作了木雕珍品四百多件,且不断有新作问世。
在学习木雕之前,陆光正喜爱的是音乐,但他的画也画得非常好。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和美术交织在一起,让陆光正的木雕作品清丽脱俗、气势磅礴。
陆光正做了一辈子的木雕,也学了一辈子的木雕。他不仅向国内众多著名手工艺人以及画家学习,还游历了十多个国家,接触了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最终使他成了“集成者”。
至今为人称道的,是他对木雕技法做了多种创新,让东阳木雕不只是“雕虫小技”。
(以下记者简称“记”,陆光正简称“陆”)
记:您虽然是木雕大师,但小时候喜欢的是音乐?
陆:对。从事木雕并不是我最初的选择。
我小时候喜欢绘画和音乐,我11岁就能自制唢呐,12岁时就被村文宣队请去编曲。
尽管我那时年纪比其他演员要小,却很受欢迎,我很会画画,他们都请我为他们化妆。我个子小,就站在小板凳上,为演员们勾画脸谱。
那年头,演戏所需的道具、行头都靠自备,我就找来废报纸,自己做盔甲、帽子等。
记:那,后来为什么改学木雕?
陆:我11岁的时候,为村里绘制过一副大型宣传壁画。13岁那年,乡长进村看到了我的宣传画,大为震惊,推荐我报考东阳木雕学校。
尽管难以割舍对音乐的热爱,但我还是选择了学习木雕。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因素,如果搞音乐的话,乐器实在是太贵了,家里负担不起。
不过,我到东阳木雕厂的木雕技校读书后,就成了木雕技校的文艺骨干,带领同学们排节目、搞演出,活跃得很。
很多老师傅都很奇怪,这个陆光正整天吹笛子、拉胡琴,好像不务正业,画也能画得那么好?其实人家不知道,我常常晚上练习画画到深夜的。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和美术交织在一起,对我的艺术成长很有好处。
记:后来您被楼水明收为关门弟子,这位老先生有“雕花状元”之称,要当他的徒弟,不容易吧?
陆:进入木雕技校第二年,我自己画稿自己雕刻的处女作东阳木雕《花鸟》,得到木雕老艺人们的肯定,还得到了当时金华地委书记的称赞。
我创作的木雕挂屏《热爱和平》,也被选入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
这都被“雕花状元”楼水明看在眼里,所以他破格收我为“关门弟子”。当时我很激动,也激励自己要发奋苦学。
无数个深夜,当同伴们进入梦乡时,我都在潜心临摹,几年下来积攒的画稿叠起来有一人多高。
恩师楼水明没有门户之见,一直鼓励我要多向其他木雕师傅学艺,要博采众长。后来,“雕花宰相”黄紫金等名师,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我木雕技艺。我能有今天,离不开他们的教导。
对木雕艺人来说,能跟随其中任何一位学艺都是种幸事,而我有幸成了他们技艺的“集成者”。
记:在您创作东阳木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陆:1980年,我所在的木雕总厂接下了新加坡董宫酒家的木雕装饰工程,设计制作数块长12米、宽1.2米的挂屏,我亲自担纲设计制作,作品完成后反响非常好。
但是,工程完成后,出现了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南洋的热带气候使木雕条屏发生了开裂。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董宫酒家只能取下这些作品,永久珍藏。对此我感到很愧疚。
1981年,厂里又接下了杭州望湖宾馆大型壁挂《白蛇传》雕刻工程,结果作品完成后也出现了开裂的情况,裂缝大得可以塞进一只手指头。
当时业界纷传:“东阳木雕只能作为雕虫小技。”东阳木雕的声誉面临着挑战。
记:后来呢,这个难题解决了吗?
陆:要解决这一难题谈何容易,我真是日也思来夜也想。
有一次,我看到工人们将一座屏风折叠起来准备装箱出口,心头为之一亮:要是将整幅大型作品分成若干个单元进行雕刻、组装,是不是就可以让难题迎刃而解呢?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我终于找到了解决途径。
为了确证这一方法的可靠性,我又利用主持召开国际装饰学术交流会之机,请来各国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最终这一创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即将大幅作品根据画面的构图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采用独立的板材,板材之间留有一定空间,防止热胀冷缩,彼此既有工艺上的间隔,又有画面的完美联系,做到了“天衣无缝”。
记:这就是您最出名的“多层叠雕”?
陆:对。由于分组雕刻组装,众多雕工可以同时开工,大大缩短了工期;而且散件运到现场再组装,解决了大型作品入门和运输的困难;因为不受大小限制,还方便了取材,可以节约大量珍贵的木材资源。
真正是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记:东阳木雕产业虽然规模渐大,被列为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但艺人数量明显不足,创意上也略欠后劲。
陆:我现在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等联合办班,培养木雕制作与设计人才。广厦学院、东阳技校、东阳市聋哑学校都开设了木雕专业班,我自己的工作室,也培养出了9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我还推出了“木雕设计班”,并为此构筑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基地,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培养出更多复合型木雕专业化人才。
记:现在木雕艺术品市场正在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木雕,如何判定一件木雕艺术品的价值?
陆:我认为,看木雕艺术品是否有价值,主要有三点:一是看作品的文化内涵;二要看工艺技法,这往往需要艺术家多年的积累;三要看作品的整体艺术造型和结构的完整性。
把握了这三点,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了。
记:如今许多工艺都进入了流水线生产,作为东阳木雕传承人,您怎么看?
陆:我有三点理念。
不因当今机器生产的便捷,而代替手工操作的技能;不因加工材料的珍稀,而消解木雕的技艺;不因长期创作的“游于艺”,而习惯于“疏于理”。
【学艺】 木雕技校里的文艺骨干
陆光正从小就体现出了艺术天赋,他会画画,也爱音乐。
他从古曲的节奏乐感中感悟木雕艺术的优雅意境,从舞蹈的婀娜多姿中捕获人物设计的衣纹神态,长期对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广收博采,使他的木雕作品形成了清丽脱俗、博大开阔、气势磅礴的风格。
【创新】 难道东阳木雕只是雕虫小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东阳木雕受到了冲击。市场需要幅面阔大的大件作品,而传统的东阳木雕以小构件为主。为此,木雕艺人们纷纷探索大件木雕的创作,但都碰上了开裂、断损这一“瓶颈”。
最终,陆光正解决了这一难题。
【传承】 机器不能代替手工操作
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东阳木雕,也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难题。
作为东阳木雕传承人,陆光正积极与学校联合办班,还推出了“木雕设计班”,力图培养出更多复合型木雕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