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感谢广大网友提供资料 本校采纳总结为学生研究学习,如果您发现有任何内容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
房山大石窝汉白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云龙御路、汉白玉栏杆到天坛圜丘台;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到毛主席纪念堂内的毛主席坐像,采用的都是北京特产的汉白玉,这些石料都出自北京西南房山大石窝镇,本周,记者来到这个因开采石料而形成并闻名于世的镇子进行采访。
探访大石窝镇建起石雕宫
房山大石窝镇距京城70公里,京张公路穿境而过,从北京出发进入房山境内,已可零星见到一些石材厂、雕刻厂在路边不远处铺开摊子。驶过云居寺路口,拐上一条向西通往大石窝镇的路,沿途的石材厂多了起来。进入大石窝镇,只见路旁大大小小的雕刻厂和大大小小的石头狮子,成堆成行地站在路旁,在那些挤挤挨挨的石刻产品中,除了狮子、佛像,还有些仙女、动物造型的石雕。据了解,大石窝镇有近百家石刻厂,几乎全分布在公路两侧。
在大石窝镇政府对面,有一座完全用汉白玉建成的“汉白玉石雕文化艺术宫”颇为引人注目,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晶莹洁白,占地740平方米。这是大石窝镇中华石雕艺术园广场的一部分,据了解,今后将在里面举办展示大石窝石雕艺术的展览,目前展览设计方案正在讨论当中。
这个成为大石窝镇标志性建筑的石雕艺术园占地1万多平方米,在园中汇集了大石窝石雕艺术的精品之作:奋力挥锤的“石神”;高大雄伟的石鼎;玲珑剔透的巨大图腾球;矗立在门口的牌楼重400余吨,高8米,宽5米,长23米,用379立方米大青石和汉白玉建成。前脸是六根汉白玉雕刻的盘龙玉柱,气派而不失古朴。
矿坑成文保单位
大石窝镇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探明大理石储量2450万立方米,其中汉白玉储量80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大石窝镇参与了全国许多重点工程建设,在修建十大建筑时,周恩来总理就将“京西房山大石窝的汉白玉”称为国宝。
大石窝镇采石留下的近千处坑塘分布在青龙山的前后左右,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状各异。其中最大的是高庄的老矿坑——白玉塘。
前往白玉塘的路十分难走,来到这里,记者看到白玉塘是个宽40米的石坑,靠山坡的南侧,从上至下,劈成20多米高的石壁,这是开采石矿留下的痕迹,石壁下面,碧绿的水面下似乎浸着大块的白色石头。水有多深,无人探究过,附近的人全知道这个坑存在很久了,出产的汉白玉是质量最上乘的,1986年这里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位师傅向记者介绍汉白玉在岩层中的分布情况。他说,地表第一层是土,第二层叫青白石,,第八层叫花铁子,是一种含铁的汉白玉料,质量较差,第十二层才是真正的好汉白玉。经过多层的各种杂石,开采到真正的汉白玉,距离地表已经是10多米了。下面的汉白玉,有浸在水中的,玉润的感觉更好。
开采难度大价格近万元
产汉白玉的这个矿脉,始于高庄村西侧,东西长约5里,在村西边,矿层埋藏较浅,越向北延伸,汉白玉所处的位置越深,每向山体掘进5米。汉白玉层便下降1米,山体的厚度加上汉白玉矿层的下降,使开采成本成倍增加。
20多年前,大石窝村出产的汉白玉,价格大概每立方米数百元,如今由于开采难度大、储量少,汉白玉每立方米价格在8000元上下,如果遇到出石体积大的,那价格每立方米在万元以上,是所有大理石中价格最高的。
80天完成一个石狮子
老石匠赵连城今年74岁,他说现在老了,眼神和手劲都不准了,没法再干了,但仍每天溜达到石刻厂坐上一天,指导年轻的匠人工作。
他告诉记者,现在石雕加工大部分都已采用现代化机械工具,效率提高了很多,但将一块石料雕成一个一人多高的狮子仍需要80天,每天干8个钟头,因为狮子眼睛等精细部位仍需要手工雕琢。据介绍,大石窝镇还建立了“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学生在这里学习素描、泥塑,“也许过个10年、20年雕刻艺术大师就从这里产生了。”
石雕成为非物质遗产
2005年,国家民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兆麟、国家民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华觉明、北京民协主席赵书等六名专家,参加了房山区大石窝镇传统的石材开采、运输、古建加工以及石材雕刻工艺的“石作工艺”专家论证会。
经过论证,专家建议将“房山区大石窝石作工艺”更名为“北京市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 最后专家一致同意该项目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申报,2006年项目申报成功。
揭秘零下20摄氏度挖出巨大汉白玉
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大石窝汉白玉建造的国家工程最为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汉白玉栏板,1958年修造。另一个工程是1977年修建的毛主席纪念堂,里面的毛主席像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大石窝镇宣传部长李志军向记者讲述了不为人知的当年修建纪念堂时,万余人在零下20多摄氏度严寒中开采石料的故事。
1976年初冬,房山县委接到北京市委办公厅的电话,说急需大石窝的优质汉白玉石料大约1200立方米,主要用于纪念堂内毛主席坐像的雕刻,还有纪念堂外面360套栏板、720根柱子等,要求第二年春天3月底完成。平时这么大的工作量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现在只有5个月时间。
县里决定由全公社10个村一同开展采石工作。几天后有两三千人奔赴各自的采石现场。在东西约8里,南北约2里的工地上,夜晚灯火通明,人员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工作。绛蓬山下有个长约30多米,宽20多米的坑塘,1955年时因为不好施工停止开采。这个坑口破烂不堪,而且积了10多米深的水。为了寻找最好的汉白玉,石料开采组安装了6台抽水泵抽水,昼夜不停,抽了20多天。与此同时,村里调集石匠150人,壮劳力200人组成采石队,开始在坑口背面由东向西进行阶梯式挖掘。
雕刻毛主席坐像的石料要求非常高,需要6米高、2米长、2米宽,既要保证尺寸,又要洁白无瑕。当他们打到第10层石料时,所出的石料全是次品,让人感觉这里没有希望了。指挥人员下令,继续抽水、挖掘。终于挖出了大块汉白玉,但这块石材仅30厘米厚,距要求甚远。当挖到40米深时,竟然在厚厚一层花岗岩下发现了3米厚的汉白玉,而且洁白无瑕。但这块汉白玉仍不够尺寸,只能用于雕刻纪念堂的甬道石廊。
这时已经到了1976年深冬,有几天夜里气温竟达到了零下22摄氏度,但人们仍满怀信心地向深处开采,第三层汉白玉终于露面了,这是一块面积很大洁白无瑕的石料,当整块石料被挖掘出来后,尺寸正好符合要求。就是这块石料最终被雕刻成为毛主席坐像。
历史---北齐用汉白玉雕石经
早在公元560年的北齐时代,大石窝村北云居寺的静琬大师就开始用这里的汉白玉雕刻工程浩大的石头书——石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1000多年,共雕了14278块石经板,总重达1000多吨。这是大石窝开发利用石料资源的最早记录。
北京是金、元、明、清的都城,先后有33位皇帝在此登基即位。紫禁城的宫廷建筑,以及京城的王府、四合院、皇家陵墓等使用的精美石料构筑基本上都来自大石窝。
《元史》记载,元大都设有采石局,专门负责从各地采集名贵石料,其中的汉白玉都采自房山大石窝。到了明清,大石窝的石料开采达到了惊人的速度。特别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大兴土木,新建皇宫、殿宇,集中了全国石匠会战大石窝,一批批石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或外地,持续多年。那些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座多用大理石或汉白玉建造。那些石栏杆、石踏跺,三大殿的台坛、甬路,天安门的华表、金水桥,以及那些石制工艺品如石狮、日晷、嘉量、石螭首,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此外,有据可查的古建筑,如天安门、金水桥、卢沟桥、天坛、地坛、沈阳故宫、十三陵、清东陵等,所用汉白玉石料大都取自大石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