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塑资讯 > 雕塑知识

雕塑知识

传统雕刻

艺术资讯

名家访谈

雕塑.设计大赛

石雕

玉雕

木雕

招生咨询

QQ: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48342045
电话:010-61323688  13641090826
企业QQ848342045
联系人:李老师  刘老师

雕塑知识

中国雕塑:由沉默到开放

时间:2012-06-11 15:56:06  来源:雕塑学校  浏览数: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感谢广大网友提供资料

本校采纳总结为学生研究学习,如果您发现有任何内容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

 

 

中国雕塑:由沉默到开放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雕塑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一种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也就是说,把中国雕塑放在改革开放的大社会背景中考察,可以从雕塑的发展变化中,解读出社会变革的轨迹,寻找到社会发展变化的丰富的表征;反过来,社会的改革开放所激发的思想能量和产生的社会变革,又成为中国雕塑发展、变化的时代根源。

  沉默的雕塑“活”起来

  1979年,王克平的木雕《沉默》、《呼吸》、《万万岁》等作品不仅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还成为这一时期最能体现雕塑创新和变革成就的代表性作品。王克平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个人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批判和干预。这种尝试对当时中国雕塑走出“法式”、“苏式”桎梏,进行现代转型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王克平作品所表达的批判精神恰好是被中国雕塑长期忽略的。王克平还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语言方式,他背离了传统的雕塑方式,大胆地引入了“荒诞”和“变形”的概念,这对后来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着重要作用。

  80年代初期高校招生制度的改变,对中国雕塑格局重新洗牌。新一代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雕塑专业的学生进校后,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思考、学习、探索的风气在校园形成。

  80年代的雕塑创作呈现出了各种活跃的状态。从作品的整体面貌看,主要分为四个基本类型。一是补课型:学习西方古典雕塑的技巧、语言和表现方式,倾向于视觉审美。二是形式探索型:这类人比较多,通过各种方式,接受了西方现代雕塑的资讯,从事形式语言的探讨,强调雕塑的自身造型规律和语言,进行抽象、半抽象的实验,进行新材料的尝试。三是民族型: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在中国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体系之后,一部分雕塑家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影响的同时,自觉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民间的雕塑进行嫁接和融合,希望完成民族雕塑的现代转化。四是观念型:在运用各种材料和造型手段的同时,寄寓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叛、批判的立场。观念性和颠覆性比较强的雕塑作品,出现在“八五新潮”时期的一些艺术社团和群落中。例如“厦门达达”、“厦门五人展”、“上海首届青年美展”、“八五新空间展”、“太原现代艺术展”、“观念21艺术展”等,其中参加展览的雕塑家,大多有学院教育的背景。

  雕塑观念和文化转型

  进入90年代,经济的中国取代了政治的中国,80年代的群体性、精神性、理想性开始被90年代的个体性、世俗性、商业性所取代。在这个背景上,1992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雕塑界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我们把它称之为观念和文化的转型。

  雕塑文化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这个展览在90年代有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唤起了雕塑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意识,改变了雕塑界长期以来在学术边缘徘徊的局面,理论家、批评家开始集中介入雕塑界的活动。可以说,在自觉层面上的当代雕塑创作由此被启动了。

  在此之后,当代雕塑的展览接踵而至:例如,1994年,隋建国、展望、傅中望、张永见、姜杰的雕塑作品展;1995年李秀勤、陈妍音、姜杰的三位女雕塑家的作品展;95雕塑、装置提名展;1996年,雕塑与当代文化——第四回文献展等等。

  中国雕塑的面貌在1992年以后开始大变,它们呈现出一些与过去不同的基本特征:雕塑艺术开始由审美走向文化,由语言形式的问题,转为观念的问题。如果过去人们更多的从美的形式出发,把雕塑看作一种形式的创造的话,现在,文化意识、观念的表达成为更加关注的内容。雕塑家们不再是从既定的、先入为主的概念出发,而是从艺术家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来表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雕塑家们不再强调整体性,而是以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批判意识。雕塑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再是大而空的,而是从人们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过去从不为人关注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到雕塑的表现范围。

  在艺术上,他们开始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借用各种表现手段,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门类壁垒,强调通融的必要性,雕塑更多地走出围城,与建筑、绘画、表演等艺术融合。他们的表现手段也早已走出了过去单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样。艺术家们开始从过去的精英主义意识中走出来,强调与大众交流的可能性,开始借用大众文化的资源,表现更具有当下色彩的生活。

友情链接: 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 浴心阳雕刻 卓克雕塑网 雕刻学校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申请链接
Copyright © 2009-2014 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东侧 ┊ 京ICP备14050345号-1 Powered by 重庆网站建设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