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塑资讯 > 雕塑知识

雕塑知识

传统雕刻

艺术资讯

名家访谈

雕塑.设计大赛

石雕

玉雕

木雕

招生咨询

QQ: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48342045
电话:010-61323688  13641090826
企业QQ848342045
联系人:李老师  刘老师

雕塑知识

以雕塑的名义

时间:2013-04-30 09:07:44  来源:雕塑学校  浏览数:

 王嘉(批评家)

由孙振华、冀少峰策划的“雕塑2012:三官殿1号艺术展”巡回展出至广东美术馆,开幕当天,笔者参与主持的“中国当代雕塑18年(1994~2012)”学术研讨会也在广东美术馆如期举行。按照常人臆想,这个研讨会的主旨大约无外乎分析作品、引申话题、回顾过去、展望前景、批判现实、针砭时弊,外带对艺术家的各种赞赏——直抒胸臆式、混水摸鱼式、众星捧月式、声东击西式、锦上添花式、排山倒海式、左右逢源式、无中生有式……以至于最后在“皆大欢喜”的祥和氛围中宣布结束。事实上,上述所有之臆测,均与本次研讨会无关。贯穿在研讨会始终的,只有一个核心词汇“雕塑”。围绕这个词汇,专家学者们反复论证和讨论的话题是,雕塑与非雕塑、看懂与看不懂。
在这个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对艺术诸门类的“元问题”之追问,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尽管以“元问题”为关键词,揭开了“启动展”的序幕。但是在漫长的“项目展”和“主题展”推进过程中,对艺术之“元问题”的追问,由于战线过长而来不及取得更好的效果。“主题展”的主题“见所未见”,在“元问题”的意义上如何引导普通观众认知当代艺术,也还是因为时间匆忙而留下了许多悬念。相对而言,“中国当代雕塑18年(1994~2012)”学术研讨会,把话题聚焦在“雕塑”这个概念上,显然就更为具体。正如湖北美术馆公教部王小红主任谈到的那样:“当代艺术创造了一个和观众互动的空间,打破了传统的解码、固定的程序,让观众参与想像。”傅中望、隋建国、张永见、展望、姜杰等五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在“非雕塑”的疑声中,把“雕塑与非雕塑”、“看懂与看不懂”的问题重新昭示出来,其实也是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呼应。以雕塑的名义,对当代艺术的“元问题”加以讨论和反思,有关的阐述也许可以表达得更为详尽。
传统雕塑的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创作的需要。按照逻辑的意思,大致也要经历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发展规律。就像水墨界,讨论话题已经从“非水墨”跳跃到“再水墨”,“一切皆有可能”诸如此类的观点,曾经是“反方”的辩词,如今通用于辩论双方,成为各种立场的硬通货。版画界在“不景气”的流行语之后,何尝不是积极寻求与当代艺术接轨的时空通道?而当代身份的确立,仅仅固守传统本色是远远不够的。观念与方式的升级,一方面是信息含量在不断增容,另一方面是艺术语言的能指和所指,都在公共性的检验中得到不断刷新。雕塑也是如此,当我们说这是雕塑、那不是雕塑的时候,我们心中肯定有一个关于“雕塑”的明确定义。我们在说清楚什么是“雕塑”的时候,必然也要说明白,什么不是“雕塑”。前者是证实,后者是证伪。证实很难,100条证据也许仍不够用。证伪很容易,一条证据就够了。
传统标准下对艺术门类规定的各种边界,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正在不断地“被模糊掉”。原因有很多,最堂皇的理由是源于可能并需要。当代雕塑创作,在材料、造型、观念等方面都不足以表达艺术家需要的时候,对声光电的运用、对影像艺术乃至行为艺术的融合,就成为新的实验。有人说,雕塑死了。有人说,不,雕塑正在迎来新生。
本文来自信息时报
友情链接: 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 浴心阳雕刻 卓克雕塑网 雕刻学校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申请链接
Copyright © 2009-2014 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东侧 ┊ 京ICP备14050345号-1 Powered by 重庆网站建设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