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天,雕塑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的确不俗,以中国嘉德的雕塑专场为标志——98%的高成交率,约1040万元的总成交额,刷新了中国雕塑拍卖的纪录,虽然这只相当于一张齐白石顶级作品一尺的价格,但对于雕塑板块来说无疑是具有标志性的变化。更可喜的是其中年轻雕塑家的作品表现突出。雕塑在2011年春天的市场表现,让我们感受到飞跃、青春以及‘后发展’的板块优势。
然而,从2011年秋拍开始,艺术市场整体的低迷,使嘉德放弃了经营3年6场的雕塑专场,使雕塑板块重回“油雕”的部落。
隋建国作品
或许因为这一结构的变化,到了2013年的春拍,雕塑的表现并未沾到“中国嘉德20周年”的喜气,虽也有少许亮点,如吴彤的作品创了个人新高,价格越过50万大关。保利则在朱铭、向京、卢征远作品的引领下让我们感受到了几许温暖。但成交比例、总体价格都差强人意,使很多人认为雕塑即将“如沐春风”的期冀再次化为泡影。雕塑作为最古老、最具力量感的艺术形式,在市场中却再次被冷藏。
作为一名从事雕塑活动策划、研究十余年的从业者,我虽并不会因市场的低迷对雕塑的魅力有所怀疑,但市场是艺术价值认定的重要注脚,寻找雕塑被冷落的本质原因,对问题进行解读并加以解决,才是雕塑市场改观的核心。
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品本身的原因,其次是流通环节的原因。
向京作品
现代雕塑概念进入中国不过百年。改革开放前的雕塑教育体系,是做纪念碑、做服务,而个性化的作品非常少。改革开放之后,具有个性化的雕塑创作出现在1990年以后,雕塑艺术家群体较之绘画艺术家显得非常不足,再加之雕塑创作周期长、成本高,因此成熟作品的可挑选余地就相对较小。而雕塑的收藏成本又很高,需要更大的空间与承载等条件,因此对藏家的要求也更大。这些问题在近15年来才得到改善,雕塑家的群体随着隋建国、展望、向京等一批雕塑家的崛起而受到关注。另外雕塑家本身所具有的空间意识、合作精神、完成能力,使他们成为综合素质、当代意识最可期待的群体。
此外,雕塑一级市场不够活跃,缺乏规范,这也是雕塑市场目前颇为惨淡的基础原因。尤其是对原作的认定,成为雕塑收藏的绊脚石。因为雕塑作品有着可复制的特性,一件雕塑作品只要有模具小稿,即可翻制出与原作几乎相同的作品。这样的特性使得收藏者对收藏雕塑产生诸多的疑虑。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可信的认证机制来解决由雕塑可复制性和市场无秩序引起的市场问题,剔除收藏者对于收藏雕塑畏而不前的心理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