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塑资讯 > 传统雕刻

雕塑知识

传统雕刻

艺术资讯

名家访谈

雕塑.设计大赛

石雕

玉雕

木雕

招生咨询

QQ: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48342045
电话:010-61323688  13641090826
企业QQ848342045
联系人:李老师  刘老师

传统雕刻

“国宝”汉白玉石雕文化艺术发展史-雕刻学校

时间:2013-08-17 11:29:00  来源:雕塑学校  浏览数:

 “中华瑰宝”汉白玉的故乡——房山区大石窝镇,地处北京西南70公里的黄龙山下,辖区96平方公里,京原铁路和京张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24个行政村,3.8万人口。这里是一块资源宝地,因盛产举世无双的“国宝”汉白玉而得名;这里又是一块文化艺术的沃土,因诞生和延续了精湛的石雕技艺而被称为“石雕艺术之乡”;这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众多的古迹以及罕见的石文化聚落,演奏着“国宝”汉白玉发展的动人乐章。让我们走进大石窝,走进雕刻的殿堂,走进汉白玉文化艺术的圣宫。

  一、起 源
  (一)罕见的石文化聚落——大石窝。
  先有汉白玉,后有大石窝。这形象地说明了大石窝镇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乡镇,蕴藏着丰富的石材资源。这些宝贵的石材资源,为大石窝的石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珍贵的石材资源,使大石窝地区的石文化才得以发展和延续下来。
  汉白玉是大理岩的一种。它质地坚硬洁白,石体中泛出淡淡的水印,俗称汗线,故而得名。大理岩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由于岩浆的侵入,石灰岩在高温及压力作用下内部组织重新调整,成分发生变化成为大理岩,当大理岩化学成分纯粹时,便呈现出纯白色,这就是汉白玉,它是一种名贵的建筑石料。
  大石窝是北京市汉白玉石材的生产地,在全国天然石材品种及石材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盛产汉白玉、明柳、砖碴、大六面、小六面、芝麻花、大弦、小弦、黑大石、黄大石、青白石、艾叶青、螺丝转等十多个品种。据统计,北京市有19种石材品种列入了国家的统一编号,大石窝就占了12种,全国83个优质石材品种中,北京市有4个,其中房山区有3个,而我镇就有2个,即M1101汉白玉和M1102艾叶青。汉白玉、艾叶青、芝麻花、螺丝转、艾叶青等构成著名的“十三铉”。这些品种丰富的大理石矿藏总储量达2450万立方米,其中,汉白玉7层矿矿石B+C+D级总储量为80.4万立方米,目前保有储量为6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大石窝的高庄、下营村、石窝村、辛庄村、岩上村、独术村、北尚乐村、南尚乐村、塔照村等十个行政村。
  大石窝出产汉白玉是我国惟一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一种优质石材。国家标准工作组于1998年3月10日至12日在福建泉州市召开了“天然石材统一编号”国家标准审定会,房山大石窝汉白玉被命名为国标M1101,称之为“中国一号”,并以抗压强度156.4Mpa,抗弯强度19.12Mpa,肖氏应度42.4度,抛亮度102度而名列“中国名特石村品种”之首,从而显示出汉白玉在国内石材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汉白玉矿石岩层构成复杂。地表第一层是土盖,第二层叫青白石,第三层叫青白底子,第四层叫六蔓子,第五层叫混柳子,第六层叫麻沙,第七层叫花铁,这一层被称为肉,是一种含铁的汉白玉料,第八层还是麻沙,第九层叫山蔓,第十层是麻沙,第十一层叫原渣,第十二层是麻沙,第十三层就是正宗的汉白玉三尺厚,第十四层是麻沙,第十五层是汉白玉二尺厚。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房山悠悠千古,文化灿烂,古迹众多。她是龙的故乡,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正是从这里燃起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大石窝地区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摇篮。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50公里处,1961年呗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遗址用火遗迹的发现,将人类用火的历史向前推进几十万年。火使人变生食为熟食,促进了人类的体质和大脑的发展,在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辉煌的远古文化。
  
  镇江营古文化遗址位于房山拒马河旁,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来临,使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进步,物质文化达到了较高水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批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为人类告别蛮荒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奠定了坚厚的物质基础。
  
  琉璃河燕都遗址是商周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遗址的挖掘不仅确定了这里就是古燕都城所在地,而且将北京地区建都的历史推到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而作为祭祀礼仪用的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也标志这古代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人类的精神信仰越来越浓厚,宗教随之兴起。
  
  佛教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宗教之一。公历纪元前后传入汉地,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迅速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末年得到广泛的传播,南北朝石器更为盛行,凿窟造像,建塔筑寺,僧侣急剧增多,与之相应的佛教石刻艺术随之兴起。
  
  中国石刻艺术铭刻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缩影。石刻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不受束缚,因而更加直接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众多侧面。其门类繁多,内容丰富,或雕或刻,或琢或磨,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二、开采加工
  
  汉白玉孕育了古老的大石窝镇和勤劳智慧的大石窝人。汉白玉和大石窝古镇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石文化。大石窝镇众多的石文化遗迹,也是构成大石窝石文化聚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石文化宝库,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大石窝依旧古风遗存。
  汉白玉的开采、加工、雕刻历史悠久,较早可追溯到汉代,隋唐发展兴盛。隋大业年间,静琬开创白带山刻经事业,这一时期,汉白玉的开采利用,主要用于邗刻石经及少量的佛教造像。到唐贞观五年,静琬为刻经需要,在白带山下创建云居寺,于是云居寺成了汉白玉开采和加工的大本营。
  云居寺石经堪称世界最大的石刻图书馆,也是大石窝开发利用石料资源较早的记录。它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史的壮举,是世上稀有珍贵的文化遗产。
  辽金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汉白玉的开采大量用于皇家建筑,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应于王命云集汉白玉开采地,代深日久,开采地点形成了一个个大坑塘,才石人俗称为“大石窝”。采石工匠差役数量不断增大,慢慢在开采地点附近定居下来,形成聚落,也就是今天的石窝村。而大石窝镇是以村名命名的。
  当年采石留下“大石窝”之一的“白玉塘”,原属于石窝村,因为距离石窝村较远,便成为干活的工匠们的临时居住地,年长日久,石匠们久居在此,逐渐形成了村落,以最早据此的高姓为村名,成了高家庄村,以后俗称高庄。
  
  明清两代汉白玉的开采,均由皇家派员监理,石窝村东数里之遥的独树村就设有石厂。
  随着石料开采量的增加和工匠差役的增多,明清时代石窝逐渐形成了一个管理机构叫镇,镇中心的街道叫官厅街,官厅街内设有监督衙门、监狱等机构。
  白玉塘位于大石窝镇高庄村西的黄龙山下,塘坑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历代王朝所建宫殿、寺庙、牌坊、桥梁所用石料是否都产自白玉塘,已无从考证。然而,白玉塘所出产的汉白玉质量上乘确实毋庸置疑的。
  白玉塘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汉白玉的采运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1986年6月被定为区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元明清时期是开采石料的鼎盛时代,朝廷调集全国各路石匠昼夜开采。成千上万的工匠驻扎在石窝村西北的青龙山营地,为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就要统一信号,当时以青龙大旗为信号,因此青龙山又被人们成为旗杆山。
  石窝村北有个小村叫下营村。当初集中了大批铁匠,专门负责制造和修理铁锤、铁杆、铁錾,配合石作工匠进行石料开采加工,因为与青山脚下,便被当时的人们称作下铁匠营,后来俗称下营。
  而郑家磨村和王家磨村,则因明代有郑姓和王性人家,在拒马河旁设水磨、水碾加工粮食,供应四方石匠而得名。
  
  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到了卢沟桥。
  这是一首流传在京西南的古老歌谣。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皇帝大兴土木,要在陵墓前摆放三只大石龟做镇物,使用它降龙伏虎、防妖除魔。于是皇上派遣军师刘伯温去郊外寻找精美的石料。刘军师出京西向西南的房山大石窝寻找,因为这里产石历史悠久,石头质地优良。更重要的是石窝地处子午在线,是个祥瑞之地。刘军师非常高兴,一到大石窝就发现了三块成色漂亮的青石料。工匠们称最大的一块叫大青,其次的叫二青,最小的叫三青。
  刘军师率二三千民工,三四百匹骡马浩浩荡荡来到大石窝,打算先运走大青。他用十多股碗口粗的大绳捆到滑车上,在实现泼水成冰的路上,先用50多头骡马往外拉,大青一动不动。后来又用上百头牲畜同时猛力拉,不料大绳“嘎嘣”一声扯断了,大青是纹丝未动。刘军师没了办法,又决定先拉二青。
  二青体重较轻,买入地下较浅。用了一番苦功之后,才使二青摇动起来,这一摇不要紧,一下就摇出了50里外的石楼村,因这一带地势低洼潮湿,又是盐碱地,泼水冻不成冰,怎么也拉不动,累得人出都喘不过气来,刘军师万般无奈,只好先放下二青,又去拉三青。从此,二青便扎根在石楼村。
  三青体重更轻,有是浮在地平面上,便轻而易主地运走了。可三青被运到卢沟桥的东头时,路面是沙漠,泼上水,也不硬实。此时滑车又翻了,还砸死不少人和牲畜。虽然几经努力,再也未能把三青拉动。从此,三青便安家在卢沟桥,后来被刻成了“卢沟晓月”碑。自此,北京西南便有“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到了卢沟桥”的故事在百姓中广泛传诵。
  
  1、寻山问脉
  经验老道的石匠能根据山势,找到优质汉白玉的地下储藏地点。为了能有挖掘到一块上乘的可供皇家使用的汉白玉石料,当时不仅从全国各地调用了大批心灵手巧的石匠,还派遣了大批官员进行监督。在确定开采地点之后,要进行祭拜山神仪式,以求的平安。
  2、开采挖掘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状况下,要从三四十米深的坑塘中运上来诸如用于故宫的“云龙御路浮雕”的那块300吨左右的石料,在没有任何其中设备的情况下,更是难度巨大。但600年前的大石窝的工匠们做到了。他们先用棍棒、铁撬沿着斜坡往上撬。再利用滚木,将石料从坑里滑拉运送出来。开采中,要用石匠号子统一调令。
  石匠号子是大石窝传统石作必不可少的一项,起到指挥全体的作用。号子曲调朴实、简洁、优美,曲词以号令语言为主,便于记忆和演唱。号子分预备号、启动号和停止令。预备号繁育叫唱起,各工匠做准备工作。启动号为一叫一答的方式,号手嗓音洪亮,演唱时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号子和匠工互相配合,统一行动,号手转变不同的音高,传达行动号令,匠工根据节奏,起、撬、调头等各不相同。
  3、运输安装
  大石窝传统石料运输工具主要有旱船和链车两种。旱船用于大型石料的运输,沿途打井泼冰,建冰道,往往要动用上千车马人力。而链车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运输工具,它是房山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规模采掘汉白玉等石料在明清两代。明清两朝,为修北京故宫,采掘工程浩大,石料用量惊人。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修故宫三大殿中道石阶,特造旱 工拖运,需要一个月左右才将石料运进京城。
  故宫里的最大的汉白玉石雕的运输算得上是一个奇迹。相传在严寒的冬季,从石窝到京城的土路上,每隔一里要挖一口井。为拖运巨石,沿途各村要将道路垫得坚阔平坦,共调用民夫2万余,1800匹骡马来拉。石料拖运前,先在土路上泼水成冰,修成一条长百余里的“冰道”。拖巨石没有可用的车辆,就用旱 工,人嘶马叫,缓缓拖动巨石一步步运动京城。
  大石窝石料的运输路线有四条:一条是有大石窝经今半壁店、长沟、到达琉璃河;二是有大石窝经半壁店、长沟、房山、良乡、卢沟桥、到达紫禁城、东陵;三是由大石窝进入涿县;四是由大石窝经南尚乐,进入涞水、易县,到达西陵。石料的运输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道路交通的发展。
  4、加工雕刻
  大石窝雕刻工艺属北派大理石雕刻,风格多变,富丽堂皇,工艺细腻,精美大方,欣赏价值极高,历来为皇家御用。如“云龙御路浮雕”雕有9条腾飞的蟠龙,龙腾于流云之上,下面为海水江崖,四周有卷草形纹图。整个石雕构图严谨,气势恢宏,雕饰精美,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瑰宝。
  三、石作工艺及传承
  (一)传统的石作工艺
  经过千年的积累,大石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石作工艺。共分三大系统:即开采、加工、雕刻。开采:指破土开山、砸焊放炮、除盖见肉、扒露打榼、安锲开活、装撬滑料、加打分活(活指石料)。(28字诀)加工:是指石匠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术手法,将披荒的石料加打成规格准确的石料或石料构件。雕刻:是指将石料经过加工成形,再去精雕细刻,制成完美的石雕工艺品。这三个系统总称石作技艺。但每一系统各有专长,所以传统石作技艺虽为一体,系统之间又各有独到之绝技与擅长之处。从开采运输到加工雕刻都有自己的传统,且每个过程又独具特色。可概括为敲、打、滑、拉、安五字,它贯穿石作工艺的始终。石作工艺在当地普及性很高,寸寸有石匠,这是千百年来传承的结果。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石匠艺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辉煌,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石刻工艺财富。
  大石窝传统石作中的五项专技:即敲、打、滑、拉、安五字诀,这五项专技在石作中是始终贯穿的专业技术,在石作中是离不开的。
  一敲:名为敲錾,实为加工修整石作工具。利用炉火加工敲打石匠所用的工具。包括:锤、斧、錾、碓、焊、扁、锲,其中技术主要是淬火蘸流与敲打,按加工各种石料的软硬程度,掌握工具的修整火候,所以这是一门专业技术。
  二打:是指将一块不规则的荒料,加打成规格完整的成品石料或石雕工 艺品。在加打中会用多种工具和多种手法去完成石作的需要,其中的手法包括:刷、刮、碓、剁、分、塑、画、凿、刻、挖、点、刺、扁、砍、拉十五种手法。每个手法都是一门技术。
  三滑:是指滑撬。从开山、加工、雕刻与安装,都离不开滑撬这一门技术。只要是移动石料或石料成品构件,都必须利用滑撬。在石料需要短途移动或翻滚,根据石料的大小安排人滑撬,料大人多,料小人少。匠人用钢撬利用扛杆的作用,由一人喊号多人答号的方法,分站石料的两侧,另有一人或二人在后用撬,名为烧火。大家按号令同时用力滑撬,石料也就随时向前移动。滑撬本身就是一门技术,在什么情况和什么地点怎样用撬,它的支点和力度、角度都必须适应当时的地势和石料的重量。装撬还有崛塌之分,如掌握不好这门技术,即使再用力,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拉:是指拉线。拉线是石匠传统工具之一的墨斗(墨斗由墨斗、弦、桩棍、画签四项组成)拉出的带有黑色汁水的线,弹在石料上,石匠按每次的线印去加工石料。拉线一般都由一个专业师傅掌握,一块石荒料加工成活需多次拉线加打。将一块不规则的石料,在不浪费料,还要加工成标准规格的成品,这就是拉线断料的技术。拉线本身必须有计算能力和几何原理直至安装的排尺定位、截活留榫、定卯挖槽,都需拉线合准定位,所以拉线。这门技术也是从开采、加工、雕刻、安装离不开的首要技术。在需要加工一块石料的首要就是“拉线扎边、桩线找平、照线垂直、以平拐面、各面见方、十字捆线”,无论加工与雕刻的各种石活从始至终都以十字中线找标准。所以最后的十字线是很重要的。
  五安:安就是安装石活,将加工好的石料结构或石雕安在需要的位置上。这在传统石艺上必须先丈量合准安装的地基,再找出水平线,通过挂、压线的手法,从下向上安装,其中还需滑撬和木架支撑等手段,通过抬、拉、滑、截、灌等手法完成安装的全部过程。安装既要有纯熟的技术,还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所以它也是一门专技。
  (二)石作工艺的传承。
  大石窝世代的手艺人,从采石运输、古建加工到精细雕刻,传授方式为口传心授。传承关系以父子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父子间手艺的传承,在清代以前手艺和绝活多少为家传,儿童自幼便耳濡目染,及至长大成人,渐渐习得真传独立从事石匠工作。另外一种主要的传承就是师徒传承,土地要主动学习,心灵手巧才能学到真本事,真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三)传统石作习俗传承。
  大石窝的艺人们在如复一日的劳作中,围绕着手工石作的各个过程,产生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世世代代延续着。
  一、石匠节。每年农历3月17日定为石匠节,这天无论在公家或私人摊干活的石匠,也不管有没有要紧的活儿,都要休息一天,而且管一顿至两顿美食,个别还要演演节目庆祝一番。这天是鲁班的生日,鲁班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曾创造攻城的云梯和磨粉器,还曾发明过木匠工具。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相传他有四个大徒弟,头一个就是石匠,依此为木匠、瓦匠和画匠。所以后人把他的生日定位石匠节。
  二、祭山节:每年农历10月15日为祭山节(相传是山神爷的生日),这也是石匠必过的节。因为石匠要开山采石,必须供奉山神爷,一般的石头山上都有山神庙。在缓坡山口或平顶上,盖一间石头房。采石山的房子较好较大,坐向一般按山的走向,有坐北向南的,大部分是坐西朝东。正面有个泥塑神像,相貌、神情不一,有的是牛头马面,有的四不像,还有的似龙王爷,像前摆放石头香炉。
  三、上青苗供:很早以前,大石窝一带的庄稼人因又当石匠,又种庄稼,还要上青苗供。大概在农历7月15左右,上供的地点在佛爷庙或老爷庙前,还有的在土地爷像前头。此举的目的是求神保佑庄稼长势好,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有句农彦叫做“7月15日(农历)定旱涝,8月15日定收成”。此做法早在民国初就没了。
  四、石匠的几个不准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时期,石匠开山采石有其独特的习俗:开白石山的,不许吃血豆腐,怕把山吃出红点红线,干活的怕见了红,即工伤;开红山的,不许吃虾米,怕把山给吃瞎了,乱了层;不许在石头山上杀生(长虫之类);另外,还有不许妇女下坑塘,怕不吉利等。除此之外,还有在坑塘中不许说话,不许抽烟,不许乱动手脚等,意在干活时精力要集中,以免出事故,与其他行业大同小异。
  四、采用发展
  (一)承载北京古都文明的基石
  大石窝汉白玉的优良质地赋予了它神圣的历史使命。历代皇家御品,如闻名中外的北京故宫,从奠基石至龙凤浮雕,从华表日晷到云龙御路,皆选用了发昂山大石窝汉白玉,而且,于故宫之外,几乎所有的皇家园林都离不开房山的汉白玉。清润素雅、庄重伟岸的汉白玉筑造了一副永垂不朽的壮丽史诗。
  1、北京文明的灿烂足迹
  万佛堂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原名龙原寺。佛堂为三间无染建筑歇山顶,门窗为汉白玉发劵,浮雕禽鸟花卉。殿正面和山墙下端镶嵌“万菩萨法令图”,幅长23.8米,高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浮雕拼嵌而成。浮雕正中释别字牟尼举手说法,两侧菩萨天王护持。诸佛、菩萨及传乐天人等万头攒聚,出没于山川云霭之间,为唐代浮雕艺术珍品。
  到了金代和元代,汉白玉被广泛运用于都城建设,这就是现今故宫的前身。
  2、雕栏玉砌的明清故宫——紫禁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大石窝的汉白玉成就这一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杰作。承重墩台的汉白玉须弥基座,庄重伟岸的汉白玉华表、石狮,秀美的金水桥,精致的汉白玉栏杆----质地坚硬,清润素雅的汉白玉筑造了一副永垂不朽的壮丽史诗。
  故宫里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最吸引人的三座大殿,它们都建立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三层台基上,三层台基中有三层石雕“御路”,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在故宫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上镶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汉白玉石雕,雕有九条巨龙,出没于流云之间,下面为海水江崖,石雕四周雕刻有卷草纹图案,整块石雕构图极为严谨壮观,形象生动,雕饰精美,堪称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瑰宝,是紫禁城的重要一景。它是目前保存最大的一块古汉白玉石雕,重约二百吨。这块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的石雕为明代遗物,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3、明清祖庙及其它皇家祭祀性建筑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国家大事。明清石器,作为都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北京建设了太庙、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等大量祭祀性建筑。
  天坛座落于北京东南隅,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上天,祈祷五谷的地方,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坛庙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祈年殿是天坛的象征。大殿,金壁彩画,富丽堂皇。外围由汉白玉栏板环绕,更显尊贵典雅。寰丘坛是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场所,是由汉白玉砌成的一座5米多高的三层露天圆台,置于外方内圆的两重围墙里,象征“天地方圆”之说。
  4、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建筑
  汉白玉的优良特性,使其成为富丽堂皇的明清皇家园林建筑的支撑和点缀。明清皇家的皇宫主要在北京西郊一代,经过历代开拓经营而越发秀美。经明清两代大力兴建,涌现出著名的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颐和园等“三山五园”。
  圆明园是清代最大的皇家园林,由万春园和长春园两个附园组成,统称圆明园,誉称“万圆之园”。其中,海岳开襟位于长春园,是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圆明园中最精美的建筑。水中起圆形崇基石台,上下两层均围以汉白玉石栏,石栏内置放盘栽观赏花木。
  颐和园是我国保有最完好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有极高地位。其中的玉带桥桥身由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而成,洁白如玉,严若玉带;清宴舫的舫体用汉白玉巨石雕砌而成,长36米,被英法联军毁灭,现存石舫为光绪十九年仿外国游轮造,故设西式舱楼;十七孔桥,全长150米,高7米,仿卢沟桥所造,桥体所用石料是汉白玉,晶莹剔透,桥两边有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雕刻五百四十多只姿态各异的石狮,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整座桥给人一种雄伟高大之感。
  5、凝聚着历史沧桑的历代陵寝建筑
  主要有金陵、十三陵、清陵、清东陵、清西陵等重点帝王陵寝。其中金陵面积约30平方公里,采用中古传统建筑形制,葬有金代十余个皇帝及皇后;明十三陵修建陵寝中,明王朝排除专员到大石窝督理汉白玉的开采和运输,其中的神道石牌坊全部由汉白玉石砌成。夹柱石上雕有狮、龙、麒麟、怪兽,精美逼真,是我国少见的古代石雕艺术杰作;清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从碑亭、牌坊到栏板、望柱皆选用了大量上乘的汉白玉雕刻而成,堪称石雕艺术宝库。
  6、遍布京城的佛教寺院建筑
  北京作为著名古都,佛教传播非常繁荣,遍布京城内外的著名寺院数以百计,汉白玉无一例外地使用在佛教建筑中。潭柘寺大雄殿四周环绕的汉白玉栏杆;戒台寺的三层、四出陛,底层见方的759平方米的戒坛,为汉白玉雕成的石座;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四面浮雕的381尊玉佛像;下寺石塔的佛龛、塔身由汉白玉石四块合成;镇江营塔有汉白玉石结构;清凈化城塔由5座汉白玉石塔组成,主塔高16米,为清代佛教建筑艺术精品,兼容汉藏两族艺术风格。
  7、历代桥梁和水利工程建筑
  汉白玉作为桥梁建筑材料,北京地区可以追溯到金代,此后的元、明、清历朝历代,所建用于交通的古桥100多座,多以汉白玉为主要建筑材料。石窝汉白玉谱写了北京近千年的桥梁建筑历的辉煌。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处,成于明昌三年,桥身全部用白石建成,长266.5米,11孔,气势如虹。桥旁建有石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精刻石狮485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有一碑亭,内立清乾隆“卢沟晓月”汉白玉碑。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栏板刻有云龙纹的纹饰,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宛如玲珑剔透的雕冰砌玉,显得素雅美丽。
  琉璃河石桥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距今400多年的历史。桥身全部用巨大的方石砌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作为北京地区著名的古代桥梁之一,琉璃河石桥在北京古代桥梁建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构筑新时代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汉白玉又彰显出其特有的风采,大石窝的石作工艺更是异彩纷呈。北京的十大建筑有九处选用了汉白玉,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国旗基座石栏板遗迹人民大会堂香港厅、澳门厅和钓鱼台国宾馆的石材装饰,所用石料及石雕艺术品均出自大石窝。
  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的汉白玉围栏是大石窝人为新中国献的一份厚礼,在共和国诞生前夕的日日夜夜,大石窝人凭着对新中国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期盼,凭着翻身解放的热情,精心采选,细心雕造,圆满完成了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汉白玉工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由13000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碑心石长14.7米,重70吨,北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打字,南面是周恩来同志亲笔书写的碑文,下层碑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十幅汉白玉浮雕,浮雕高2米,宽2米至6.4米,总长40.68米,共雕刻了180个人物形象,分别刻着“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支持前线”、“欢迎解放军”。图纹碑身四周围环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所用石料产自当年的石窝石雕生产合作社。
  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党和国家及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外交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大会堂的正面有十二根大理石门柱,每根高达二十五米。中央大厅为桃红色大理石地面和汉白玉抱柱石,迎客厅内有多幅汉白玉浮雕,大会堂所有厅室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吸取了外国的建筑精华,布置得大方雅致,极有特色。
  毛主席纪念堂的毛主席雕像所用汉白玉石料是大石窝人们在1976年深冬,冒着零下22摄氏度的严寒,在大石窝白玉塘附近挖到40多米深,10层时才挖出3米厚的汉白玉,而且洁白无瑕,但这块汉白玉尺寸不够,只能用于雕刻纪念堂的甬道石廊,又挖了三层,到第十三层终于露出了符合要求的石料,就是这块石料最终被雕刻成为毛主席坐像。现在,当人们走进纪念堂,就会看到毛泽东同志安详地坐在沙发上,微笑着望着人们,好像在同人们亲切交谈。坐像神行兼备,栩栩如生。这是石窝人辛劳和汗水的标记,是大石窝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象征。
  在迎接千年庆典的世纪精品中华世纪坛的建设中,作为中华世纪坛的门户,重达35吨的整块汉白玉,象一尊定坛之神,座落在圣火广场正前方。如此巨大的整块汉白玉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堪称无价之宝。正面镌刻“中华世纪坛”五个贴金大字,北面刻着朱相远撰稿的《中华世纪坛序》,为中华世纪坛平添了阳刚挺拔之气,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宏伟气魄。
  世纪大厅《中华千秋颂》的环形浮雕壁画高4.8米、周长117米,这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壁画,分四个阶段描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浮雕所使用的汉白玉取自大石窝。
  密云法制公园核心部分是3000平方米的中国古代法典广场上耸立着两个大型塑雕,前面是以竹简为造型的我国古代第一步较为完整的发——《法经》雕塑,后面的是用60多块汉白玉青石组合而成的、高8米,重300多吨的《法经》作者李悝的坐像。
  近年来的云南世博会华表、澳门回归的莲花底座,几乎所有国内大型活动及标志性建筑均采用房山大石窝的汉白玉石材,大石窝镇的汉白玉已经誉满全国。
  改革开放后,大石窝镇的汉白玉雕刻和石材加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石雕艺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不仅远销全国各地,而且还走出国门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传统的佛塔、蟠龙柱、吉祥狮以及名人雕像远销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如如本北海道中国庭院、加拿大枫华园的玉树龙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标志性雕像,埃及世界公园微缩景观、德国柏林德月园、法国巴黎中国古典汉白玉石雕牌楼等,处处闪耀着大石窝的辉煌成就。
  进入新千年,大石窝镇以汉白玉为特色的理石开采和加工企业达150多家,形成了开采、加工、销售、运输为一条龙的产业链。石材产业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成为大石窝镇的主导产业之一。依托资源优势,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兴石文化、做石文章”,使“石材之乡”的美誉更加名副其实。2001年开始兴建集石雕艺术博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中华石雕艺术园,2003年竣工,占地5公顷,主要建有汉白玉文化艺术宫、石神雕塑、石鼎等,是北京最大的石雕主题公园。其中,汉白玉艺术宫为四层白玉石建筑物,共使用汉白玉石料740多立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全部采用汉白玉打造的艺术宫,内设石雕艺术壁画及石雕艺术展品,充分展示了大石窝“汉白玉之乡”的魅力。依托资源和文化, 2003年被中国文化部评为著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成为国家级特色小城镇; 2007年被市政府、市文化局评为石作文化村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市旅游局、北京电视台评为特色旅游观光镇。
  2009年,大石窝镇制定了“树立城镇化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三动”战略(城镇化拉动,产业化带动,环境建设推动)”的新目标,继续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依托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提出的以“云居寺文化为核心,大石窝石文化为支撑”的具体内容,突出品牌带动,按照《云居文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推进石经碑林、中华石经博览园基础设施、石经博物馆和休闲养生中心四项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推进云居国际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新型产业,变石为玉,点石成金,让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使独有的“国宝”汉白玉、悠久的石雕文化、享誉中外的石经文化成为吸引外资促进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保护利用研发
  进入新世纪,受非煤矿山逐部关闭的产业政策影响,国家对汉白玉石材也实行了限量保护性开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临资源优势锐减的不利因素和实现节约环保发展的新要求,大石窝镇作为“国家级石雕产业特色小城镇”,果断采取措施,引进科技、文化两把“利刃”,突破制约“瓶颈”,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引导石材业走节约、环保、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突破开采“瓶颈”,转变开采方式,实现节约资源开采。石材开采是节约资源的关键一环,我们从整顿开采企业入手,转变开采方式,提高开采质量。2007年,我们将全镇石材开采企业从48家缩减到14家,所有企业告别了以爆破工艺为主的原始矿坑开采和打孔加楔绞车拉的开采方式,从根本上结束了开采成本高,不安全,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的历史。现在,全部企业采用水泥膨胀、机械切割式开采,将石材开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荒料率减少了40%,不但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恒星采石厂还购置了石材开采探测仪等先进技术设备,利用它能够测出哪块地下有所需石材,周密安排出怎样开采损耗最小,其他厂家纷纷效法,咨询新技术,购置新设备,有的放矢进行开采,开采效益比以前提高了一倍,仅2007年,全镇石料开采量比上一年缩减了70%,产值却增加了2000万元。今年,大石窝镇与金隅集团共同投资2100万元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加强对大理石和红砂岩等资源开采的管理。汉白玉洞采项目得到市区国土、安监等部门批准,高庄村将率先改革传统开采方式,引进意大利先进设备,对汉白玉实现洞采和露天开采的结合,成料率将提高60%以上。通过引进新设备,不断增加开采加工科技含量,实现开采与保护并重。
  二.突破加工“瓶颈”,转变加工方式,实行节材节能深加工。石材深加工是节材节能的重要途径,大石窝镇从镇域内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石材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宽的实际出发,与清华大学工艺美学学院、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合作,让其师生,以大石窝镇75家石材雕刻加工企业为平台,充分利用“废弃”的边角石料,大力加工开发游客便于携带的、精致的汉白玉石雕旅游纪念品,推动石材加工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各企业在此过程中,不但将精妙的创意、深厚的文化内涵融于石雕产品中,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而且,还通过精打细算,严格控制石料浪费,甚至有些企业更新加工工具节材节能,如:精艺雕刻厂,在雕出惊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动感十足;屋檐上的一只小猫,憨态可掬等构思精妙的石雕作品,同时,还采用精细切割机、研磨机等加工石材产品,平均节约石料30%,利润翻了一番。通过精耕细作,石材耗费更少,挣得更多,达到了“减量增效”的目的。
  三.突破维护保养“瓶颈”,转变防尘防腐方式,使石材产品永呈原生态质量。石材产品的维护保养是促使其拒腐防变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镇石材协会的宣传推动下,全镇所有石材企业均购置了石材保护剂,如美国神鹰牌石材永凝液等,通过使用石材保护剂,使汉白玉石材产品更能防渗漏、防潮湿、防腐化,从而推动石材维护保养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对石材维护保养中,我们转变防尘防腐方式,实现防尘防腐由产品成品、售前养护向售后养护延伸。产品成品完成后,加工企业都要为其涂上石材保护剂,对其进行防水防腐化保养;产品出售前,要对其进行去污清洗保洁养护;产品出售后,搞好售后服务,应客户的要求,对产品遭到氧化腐蚀而出现的斑锈,返碱、吐黄、水迹不干等进行翻新及去污去锈去斑的维护保养,使汉白玉产品永呈原生态质量。
  四.突破“三废”“瓶颈”,转变处理方式,实现变废为宝。“三废”既废料、废水、废粉末,是石材加工业脏、乱、差的直接根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改变过去直接将废料废粉埋坑,废水乱排的错误做法,对“三废”进行科学利用,变废为宝。对于废料,各加工企业挖空心思对其进行再加工,雕刻出具有创意的石雕产品,实在不能用的,则用于砌墙、镶嵌等;对于废水,坚决杜绝其任意排放污染,要求每个石材加工厂都建有环保水池,用于凈化并重复利用废水,环保池中的沈积物,则采用钩机将其勾起,倒入废坑将其掩埋;对于废粉末,则将其收集,与金隅集团合作,加工生产成建筑材料,卖给相关企业,做到物尽其用,合理利用。
  五.突破环境“瓶颈”,转变治理方式,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矿山生态环境是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重要标志。面对历史遗留的大面积的矿山废坑,大石窝镇树立环境生产力意识,在关闭非煤矿山后,大石窝镇依靠自身力量进行了矿坑复垦,共填埋平整土地6000亩,先后投入600万元,对下营村和后石门村残留的470亩矿山废坑进行了平整,栽满了侧柏、元宝丰、火炬等绿化乔木,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恢复;今年,在国土资源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共投入3000余万元,争取到了辛庄和岩上两个矿山修复项目,预计年底完工,将大大改善镇域村域矿山环境。在继续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石窝镇决心改变过去先破坏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错误做法,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边开采矿石,边整治恢复生态环境的新路。为此,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履约备用金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区,全面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转瞬即逝,凿石、拉运的情景已经离我们远去,优良的环境,优美的石雕艺术园,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品-----一个新型的国家级石雕产业特色小城镇正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大石窝镇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基地,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友情链接: 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 浴心阳雕刻 卓克雕塑网 雕刻学校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申请链接
Copyright © 2009-2014 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东侧 ┊ 京ICP备14050345号-1 Powered by 重庆网站建设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