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塑资讯 > 传统雕刻

雕塑知识

传统雕刻

艺术资讯

名家访谈

雕塑.设计大赛

石雕

玉雕

木雕

招生咨询

QQ: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48342045
电话:010-61323688  13641090826
企业QQ848342045
联系人:李老师  刘老师

传统雕刻

工艺美术大师系列专访——王祖光:艺无止境

时间:2014-04-22 22:19:48  来源:雕塑学校  浏览数:

 他在寿山石艺苑中辛勤耕耘将近60载,将传统的雕刻技艺提炼得简洁有力,既具有“东门派”圆雕的精致与通灵,又具有“西门派”圆章的细腻与文化内涵,给观者焕然一新之感受。其洗净铅华,除灭喧嚣的观音无不展示纯洁、宁静的艺术魅力,因此在业界享有“观音王”之美誉,已年过古稀的他依然在寿山石雕刻道路上义无反顾的前进着。

  王祖光,1942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随父亲王乃元学习制砚。先后师从寿山石“东门派”雕刻大师林友清、周宝庭,擅长人物、钮头、古兽雕刻,对观音造像深有研究。他的作品形象端庄、刀法流畅、自成风格。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石雕专业委员会会长、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鉴定委员会主任、台湾中华印石艺术收藏协会顾问。
辛勤汗水结出智慧硕果
  福建寿山蕴藏五色奇石,五彩缤纷的寿山石蜚声中外,在承载一方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一代代雕刻名师,王祖光便是其中一位。
  王祖光出生于一个雕刻世家,自祖父开始就从事与寿山石相关的砚台和寿山石雕刻,而父亲也专事砚台雕刻。从小的耳濡目染使王祖光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其真正走上寿山石雕刻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王祖光所在的台江文化用品工作社合并到福州寿山石雕刻厂,当时寿山石雕界存在以立体圆雕的花鸟人物为特色的“东门派”和以雕刻钮头、图章、薄意为主的“西门派”。当时王祖光并未加入任何一个门派,因此也受到“另眼相待”。据王祖光回忆,那时候的他主要从事简单劳作,如当时厂里面的粪便,便大部分由他负责,从南后街拉到江陵村,而且随时是其他组劳动的后备人员。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学习雕刻技术。因为他深知只有练就一门技艺才能让贫寒的家庭过上好日子。
  勤奋好学的王祖光很快得到名师林友清和周宝庭的赏识,可是因为两位大师年事已高,并无过多精力给予王祖光指点。为学习更好的技艺,王祖光只能“偷艺”。早年艺人多比较保守,不轻易指导别人,连作品都不让人细看。著名艺人林寿煁刻工时如有同行走近,总要把围裙罩在作品上。“他们去休息的时候,他们去睡觉的时候,我们就学技术,有的时候学到半夜,有的时候学到天亮 。” 就这样,王祖光逐步掌握了传统技艺,还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并且开始走上创新之路。
  当时石雕厂的生产,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批量化生产,很少有创新作品。这却为无门无派的王祖光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年仅22岁的王祖光凭借作品《少年英雄张高谦》获得福建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作品不仅被上海工艺美术之花刊物选登,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首次搬上银屏。而后凭借着扎实的艺术功底,王祖光被选为福州五一广场毛主席巨型雕刻塑像的雕塑成员。当时参加雕刻的很多都是科班出身,精英集萃,他一边创作,一边学习各种雕塑技法。在艺术知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他眼界也逐步开阔,并将两者融汇到寿山石特定的形式中。
  临危受难传承石雕文化
  1970年,福州石雕厂、木雕厂与象牙雕刻厂合并为福州雕刻厂。因合厂后大锅饭的现象日趋严重,生产每况愈下。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组建了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原来的石雕车间变成了福州石雕厂。
  当时石雕厂总共资金不到13万,却需要维持300多位工人以及100多位退休人员的生活,且当时因长期管理落后,受一些员工旧思想、旧观念的制约,改革之路变得举步维艰。在这危难之际,王祖光毅然担起厂长重任,从技术角度,发挥所有员工的作用。同时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在人才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很快就把福州石雕厂管理的有声有色。
  不仅如此,在工作中王祖光重视创新生产和产品质量,他集中有限的资金高价收购了许多优质寿山石。每一块石材他都亲自相石设计,选择题材,发给擅长这种题材的艺人,雕刻过程中还经常指导,使每件作品的创作都能成功。王祖光对名贵的寿山石更为慎重,都要请著名的艺人精心设计雕刻。
  名师林寿煁擅刻薄意,而刻薄意最理想的材料是田黄石。但田黄石价格昂贵,稍有不慎,将导致血本无归。当时,王祖光不仅胆魄过人,而且慧眼识真“材”,精心选购了三颗田黄冻石,交给林寿煁创作。不久,《田黄薄意三件套》诞生了,作品分别被冠名为《柳鹅》、《秋山行旅》和《岁寒三友》。1984年,作品赴京展出,轰动艺坛,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最高奖“金杯奖”,这是寿山石雕史上第一次获此殊荣。不久,在王祖光的倡议下,另一惊世之作《二十八古兽印钮》在雕刻大师周宝庭手中问世。1985年,该作品也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这些,不仅给寿山石雕界留下了传世之作,也在寿山石雕史上谱写了华彩的篇章。
  在扩大寿山石文化的宣传与影响方面,王祖光也下足了功夫。他一方面发动艺人积极创新,一方面努力与外贸、外商联系,让寿山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4年,王祖光赴新加坡举办“首届寿山石雕艺术展”,轰动狮城。当地最有影响的《联合早报》以《石中帝王下南洋》为题,每天跟踪报道,展览大获成功。
  博采众长成就观音之王
  1985年,晶莹瑰丽的荔枝洞石问世了。所出精品艳压群芳,商贾、专家及艺人大相竞购,而白色石料却罕有人问津,具有敏锐眼光的王祖光倾资购买大量白色石料,而这也为其日后雕刻观音提供了绝佳的材料。
  在得到白色石料后,王祖光也苦心冥想该如何利用这批荔枝洞石。突然,他灵光一现,传统观音菩萨的形象跟白色荔枝洞石的特质非常贴近,于是决定试着雕刻观音。
  观音造像很早就随着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一开始带有比较清晰的印度人容貌特征,之后由男性逐步演变成女性观音,成为许多中国人崇敬的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菩萨。在相石过程中,王祖光发现观音的脸型,按佛教之说应该面如满月,而现在艺人却多将观音美女化。于是他融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观音的不同特点,摆脱传统造型的束缚,博众家之长,综合各家优点,选择了最佳的表现形式。他所刻的观音脸部略呈长形,五官略缩,鼻梁隆起,双目微闭下视,既清秀又有慈悲的神态。
  同时王祖光将观音体型以30多岁的少妇为参考对象。“我感觉30多岁的女性,最能代表女性的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的一种美。艺术的美,不单单是外形,最关键是内在美。”故而王祖光的观音既是大慈大悲的化身,又集中了女性美的特征,其观音像在让人敬仰的同时,总能让人倍感亲切。由此,他的名声逐渐远扬,许多收藏家都知道福州有个雕刻观音的大师,纷纷上门求宝,尊称他为“观音王”。
  “观音王,其实对我是一个压力,又是对我一个鞭策,所以我尽量把他们对我的压力,变成我的动力。我更应该去研究它 ,更应该去学习它,更应该体现有现代感的一种艺术品成就。” 王祖光谦逊地说。
  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王祖光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认真提携热忱学习的后辈,“勤奋、悟性、基本功”是王祖光对年轻后辈的寄语,看似简单,却是他从艺多年来的心得总结。另外,王祖光还热心参与寿山石文化事务。寿山村“中国寿山石馆”建成时,他带头捐赠精品,表现出一位大师的风范。在古稀之龄,他对自己的成就仍不知足,在艺术道路上仍然继续探索研究,对艺术真谛追求仍然苦苦探索,不倦追求,正如他所言:“艺术追求是没有终点的。”王祖光正是铺成了通往佛像艺术的台阶,所以探索无限,所以生命无限,这正是对艺术最好的诠释。 (刘兰辉 柯明明 丘丽梅)
友情链接: 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 浴心阳雕刻 卓克雕塑网 雕刻学校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申请链接
Copyright © 2009-2014 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东侧 ┊ 京ICP备14050345号-1 Powered by 重庆网站建设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