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艺术,不仅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佛的神韵,更要能在无形之间传递佛的思想。本着这样的理念,河南著名雕塑家王勇波的佛像作品,不再是有形无神的一尊塑像,而是具备了精、气、神、韵的“偶像”,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起到了慰藉心灵的作用。
王勇波
中国陈设艺术
专业委员会(河南)
副主任
个人语录:
佛像艺术,不仅仅是铸造或雕塑一尊偶像,而是通过造像艺术地传递佛的思想,是引导佛徒心灵走向慈悲与喜乐、观想与禅修、本尊与自我融合为一的修习过程。
就像佛陀的庄严美好不只是在外的三十二相的美好一样,佛像亦是佛陀思想、慈悲和智慧的美好体现。
唯有专精守道才能获得闲适,独持清寂才能达致诚意。
无心于富贵的人往往更富贵,无心于满足的人往往更满足。
我的一个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佛像博物馆或研究院,让更多的人通过佛像艺术领悟佛家提倡的真、善、美。
印象
村里的“********”
过去的几个月,除了参加一些圈内活动,王勇波就待在荥阳市贾峪镇马沟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那里设有他的工作室,他所有作品的小稿差不多都是在那里创作的。
除了大门口一尊高约两米的神龟石雕,小院外表看起来跟周边的农家小院并无差别,但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石砌的屏风,往外吐水的假山,金鱼游动的水池,摇曳生姿的翠竹,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石刻作品。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简易厂房,这是王勇波和助手创作的地方,里边摆放着四五尊还没完工的泥塑。
厂房的对面是展厅和休憩室,里边摆放着王勇波最近几年的作品,以民间信仰和神话人物雕塑为主,如铁面虬鬓的钟馗、英勇威猛的关公,也有一些动物雕像,比如活灵活现的蟾蜍、幽默诙谐的卡通兔子。
最里边有一个专门隔起来的房间,摆放着十几尊菩萨雕像,或站或坐,神态各不相同,配合从上面打下来的光束和氤氲在整个房间的藏香,人一进来心里不自觉就泛起了涟漪—不仅仅是对佛的敬畏和崇拜,更有对慈悲的向往和共鸣。
交流
佛像创作是内心的呈现
佛像艺术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我们能见到的佛像艺术大多呈现于庙堂之上,供信徒敬仰供奉。跟传统佛像的庄重、严肃不同,这里的佛像,表情安然,自在圆满,神情坚定但又恬淡,衣饰风格偏生活化,肢体动作自然,衣摆在行云流水的雕工下随风飘动。看着这些佛像,仿佛它们不再是不可企及的佛陀,而是可以信赖的朋友。
“佛教造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每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人对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的理解,都凝聚在佛像里。每一件佛像都是古人艺术生命力的展现。我尊重前人的创作理念,但我不会照搬照抄,我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王勇波说。
这些佛像皆是他内心的呈现,他将内心对于慈悲的感觉倾注于作品中,通过这些佛与人的亲近感,引发大家对佛家提倡的真、善、美的共鸣。“每一时期的佛像都是所处时代的一种语言,将当下的语言融入佛像创作中,许多年后,就形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雕塑风格。”据王勇波身边的朋友介绍,王勇波每造一尊佛像,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细细打磨,尤其是脸部的表情。一张完美的脸相,甚至需要两三年打磨。
“宗教信仰比物质更长久,很多年后,我们现在盖的房子都可能不复存在,但宗教依然在,佛像依然会伫立在某一个寺院、庙堂,所以佛像是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我每做一尊佛像,都会以创作传世之作的态度对待。”王勇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