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塑资讯 > 雕塑知识

雕塑知识

传统雕刻

艺术资讯

名家访谈

雕塑.设计大赛

石雕

玉雕

木雕

招生咨询

QQ: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48342045
电话:010-61323688  13641090826
企业QQ848342045
联系人:李老师  刘老师

雕塑知识

刘开渠:雕塑艺术十论

时间:2014-06-03 10:46:29  来源:雕塑学校  浏览数:

  一、雕塑的特征

 
  雕塑品,它是用固体物体材料,如泥土、金属、木、石等等做成的,是占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品。雕塑艺术品强立于空间,观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都能分别得到不同的感受,都能得到不同的境界,这是其它任何画种不可能具备的特点。雕塑品不仅有形象,还有重量、有质感,因此虽然它什么动态都能表现,但它更长于塑造动态过程中某一可以停留的瞬间,或起或终,可以立稳,让观者在感觉上不担心它会倾倒,或不担心它的重量会压人而产生恐惧。雕塑品是独立于空间的,它不借助于背景、色彩来达到它的艺术效果。它长于用简洁精练的语音和自身的形象,表现对象的深度和广度,因而有人说雕塑是凝固的诗篇,也有人说雕塑是用青铜或石头书写的独立于天地的史诗。随着现代新材料、新思维的发展,雕塑艺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更加广阔多样。但我认为它的重点仍应是表现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风采和聪明才智,也就是表现人们的神情美、形象美,让观者从这种加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艺术的完美中,感到人类是尊严的、是可贵的,感到生命是美妙的、向上的,是向往身心健康、精神舒畅的,是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有些动作和情态或事态用文字描写很合适,能说得清楚,但用形象语言去表现,在造型上却引不起视觉的美感,就不宜于雕塑艺术去体现。长久地、固定地立于人们观看之前的雕塑品,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情趣,久观不厌。这是我对雕塑艺术本质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在创作中孜孜以求的目的。
 
  二、社会生活与雕塑形象
 
  生活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我们新社会的生活克是向上的。雕塑家从人民生活中所得到的灵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思维也不尽相同。每个人表现生活的方法和所表现的感受都不会是雷同的。热爱生活的雕塑家,其艺术造型必然是有力和明快的。我在艺术上就是力求用完整的造型去表现人民的聪明和美。
 
  根据雕塑艺术的本质和特点,雕塑家要能够体现自己所感到的生活美,要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就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以敏锐的感觉、饱满的热情,不断提高造型的表现力和价值,使之逐步升华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更具体地说,雕塑的创作过程,首先是有明确的大体形象的意向,情感充沛,然后不断充实大体,给形象以丰富的生命感。在总的意图下,把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如块与面的关系,受光层次的高低形体的变化,以富有音乐的节奏感,诗的韵律感,请泉潺潺的流动感,重如磐石的体积感、分量感,鲜明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这样产生出来的作品,我觉得必能拨动观者的心弦,撼动观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人类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是千差万别的,但也有共同的内涵,这就是都有喜怒哀乐并盼望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至于爱美之心,更是普遍具有的。我是把这些作为艺术创作基础的。我的作品,不论是头像,或是多人组合的群像;总想把自己对生活美的感受综合成为作品上的美。有时候,觉得体现得不错,也有时总是塑造不出满意的形象,感到十分苦恼,真想把以前作的都毁掉。我认为雕塑家应该感受到、认识到的人类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精神和感情,并把它们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风格的艺术品之中,以使不同的观众都获得美感,感到应该自尊,同时也尊重别人,理解自己,同时也理解别人,共同前进。雕塑家可以从多种角度、多种侧面、多种不同的情感出发,去选取自我感受最深、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并且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手拉去体现。但表现这种生活上的普遍美,应是共同的天职。我长期以来是这样做的,今后还将永远这样追求下去。
 
  三、灵感与思维
 
  动人心弦的灵感的产生是艺术品生命的开始,是创作过程的先导,接着则是不断展开和深化的思维,使作品的形象、意境、感情得以逐步成熟和完成。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把我们赶到了四川省壁山乡下,住在山构里一个农民家里。我经常看到人们充满希望的春种,摘心快乐的秋收,农闲时又紧张愉快地做木工、漆家具,主运设自己的生活。一天,我坐在屋前,看到孩子们在女主人的带领下,又说又笑地喂猪喂羊的情景,忽然感到:“这是多么动人啊!”“要是做成雕塑,把这种情境永远凝固于塑泥之中,该多好啊!”那时,我们住在猪窝的顶棚上面,房子很小,没有办法做泥稿,但这个动人的景象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经常引起我的创作冲动,有时在梦中也萦回不已。
 
  到了成都,条件稍好,我就进一步思考,把这个深刻的感受,或者说是灵感,将它发展成一个浮雕的题材。经过反复的构思,人物和情节在我思想中逐步具体化:中心是农家主妇,围绕她的是她的三个孩子和猪羊,她的左边是做工的农民,右边是守在田里的老人,整个画面形成一首朴素安定的田园交响曲。但此时正是日本大炮和飞机狂轰乱炸中国人民的时候,怎么能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呢!刻画农民被轰炸的惨象,我又不忍。那时全国人民都盼望着我们也有飞机大炮,去和日本侵略者作战,赶走日本侵略者该有多好。虽然几乎没有飞机大炮,但希望有,这是人人的心愿。于是,我构思在浮雕的上部,一边撒上飞机、火车,另一边做了工厂,表示人人希望国家能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强大的工业,保卫自己,不再受日本和一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我不断思索,不断构想,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把这个构思定下来。
 
  这类题材、情节,用浮雕来表现,也费了我很长时间去考虑。在艺术上必须人物突出,情节完整,适合雕塑语言去表现,否则就不会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也不能引导观众的联想,使之与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和理想共鸣。人物的表现和塑造,在雕塑艺术上居于核心的位置。我在情节结构上把女农民和她的孩子放在中心的主要地位,把正在做工和田头劳作的人放在两边,而飞机、火车、工厂等则放在上部;在造型上,中间人物为圆雕,两旁为中浮雕、上部为浅浮雕,这样参差有致,变化丰富一些,使中心九物的情态突出,衬以两边和上部的画面,就鲜明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和内桶。在形式上,圃摩、浮雕的高低明暗,互相衬托,使整个浮雕在艺术处理上生动活泼,深刻感人,耐人寻味,富有联想。
 
  从获得灵感到人物、情节、整个布局,以致艺术表现,我觉得这件作品是成功的,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它发表后,受到了各方面的赞许。我本想根据这件作品发展成一块大浮雕,在艺术上作更多的表现,进行更深的追求,并准备刻成大理石的,但由于自己没有物质条件,以及其它原因,至今未能如愿。
 
  《无名英雄像》、《胜利擅长江》、《解放全中国》等,都是经过满意的灵感和严密的思维得出的结果。
 
  四、师承与创造
 
  我开始是学绘画的,因为那时的所谓美术只指的是绘画,我进的北京美术学校还没有设雕塑系。但我对中外美术史有兴趣,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人物雕塑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的绘画在造型上偏于追求立体感,追求结构和形象的完整。对那些似有似无、类似文字描写的美术作品,总觉得没有力量,没有实在的生命感。
 
  我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入著名雕刻家朴舍(J.Bouchen)的工作室学雕塑,.后来还当了他的助手。朴舍的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但在手法上又很潇洒,我受了些他的影响。回到中国,在我面对的时代,我生活的社会中,我回顾中国古代雕刻,觉得我不能像西方雕塑家那样“为艺术而艺术”,也不能像古时的雕塑家那样专注宗教装饰题材,我要反映当代的中国人,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精明、勤劳、智慧、自尊自强、不能忍受屈辱、向往更好的处境的内在气质和思想感情。这些成为我后来一系列作品的主题。
 
  在作品造型上力求完整,在人物形象上力求刻画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些形象去体现出时代精神,突出中国人的鲜明而又耐人寻味的美。这是我所坚持的,或者说是我认为的现实主义艺术。
 
  五、天资与学习
 
  我从事雕塑、绘画创作已六十余年。在长期教学中,也看见不少青年雕塑家的创作及其成长的情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雕塑这门艺上所需要的天资,首先是对形象和神态的敏感,其次是能把握住这种敏感并不断地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这种天资,能否在创作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在于能不能不断地对艺术技巧进行刻苦的学习和锻炼,经常观察体会物象的形态和情感的变化,了解形象的基本的内在构成,并能逐渐地提高综合升华的能力,突出地塑造和表现自己所感到的形象和神采。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前辈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体会他们是怎样创作出他们的作品的精华来的,而自己又应该如何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创造出更新的艺术品。
 
  总之,我觉得雕塑艺术家的成功,是靠三分天资、七分刻苦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也和创作过程中-样,是敏感、灵感兴起艺术创作,通过刻苦努力的追求,在造型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始引起新的敏感、灵感,这样一步高一步地、艰苦地推进造型的形成与创作思想的升华。这样不断地在前进一步中,又启发新的追求,然后再前进、再追求,最终使作品达到艺术家自己所想象的境界。这就是天资与刻苦学习和追求在艺术创作中的基本关系。
 
  六、艺术与评论
 
  几十年来,我做了不少架上雕塑: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也做了不少室外雕塑:大型的、小型的立像、骑马像、浮雕等等;有的己立在各地,如杭州、成都、北京、上海、湖南等省、市。这些石质的、铸钢的作品,无论在城市街头或博物馆、公共场所,他们的观众是很多的。从听到的或见诸报刊的,不论是初立时,或以后的岁月中,一般都是得到好评或较好的称赞。如成都的《无名英雄》、《农工之家》、《胜利渡长江》,不仅大众说好,在国内外也受到欢迎,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照片及文章。但针对我的雕塑作品,或其他雕塑家的作品,用文字写成评论的仍很少,或仅在其他文艺美术评论中附带说几句。但是,在美术界,包括雕塑界的同行们,对雕塑艺术还是有些评论和意见的。就我所知,这些意见,不管是称赞还是批评,多数是希望将我们的雕塑艺术提高一步,搞得更好。我自己,我想其他雕塑家也是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艺术意向,参考这些意见,搞好自己的创作。不过,在们也经常听到一些意见或批评,是以绘画或其他文艺的标准来要求雕塑,但由于雕塑的本质和特征、它的优越性往往是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同时,其他艺术的长处又是雕塑的局限性。不顾这些彼此的长处与局限性,勉强去做,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但这类作品,经过时间和观众的检验,多数是不受称赞的,甚至是不好的。因它们不符合雕塑艺术的规律,走上了邪路。又如一般人常说雕塑家总是做那么几个动作,在浮雕上经常是做一排人,不是向左就是向右。在头像和胸像上,人物的形象和表情,也很少做大哭大笑等等人们常有的表情。这类意见,仍是对任何艺术都有其特殊的规律,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缺乏了解所致。在雕塑艺术上,一件作品的好坏,动作当然是重要的,但主要还是造型的完美。浮雕上的人物,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来处理的,一般说是不适合于做正面像(当然不是绝对不能做)。所以人物的处理,大多是正侧面或大侧面。在头像上,主要是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那些瞬间即过的种种情感,固定在立体的头像上,易于使人感到不舒适,缺乏美的感觉。雕塑家更应在生活中观察一切,体会一切,通过雕塑语言去表现,充分发挥雕塑艺术的特长,扬长避短,不断地做出好作品。
 
  雕塑艺术品立于广场、庭院或厅堂中,群众经常看见,所以被称为普及艺术。雕塑是为群众而作,雕塑创作的源泉来于群众的愿望,风格受一时一代的群众审美风尚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各有不同的风格。每一风格各有其源远流长的风韵,但也有各自向前发展的不同思想、不同感情及生活,因而有不同的创造的风采,也就是说有突破前代形式、前代题材,突破已经习惯了的审美趣味的东西。一般地说,群众对已经习惯的雕塑品容易称赞,对不习惯的作品容易持怀疑的眼光,以至批评。我们的时代是人民的时代,精神和感情,人的生活方式都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有所不同。以人民生活为源泉的雕塑艺术创作,也必有新的变化。人的艺术欣赏习惯是常落后于实际的新发展,因此,每每不能欣赏由新生活渊源而来的新雕塑品。例如:解放以来的四十年,在共产党“二为”方向指引下,在“双百”方针指导中,产生了不少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好作品。从欣赏方面来说,有旧习惯的人就觉得不怎么样,甚至说不好,这在中国画方面尤为突出,以至于连人物画都被贬低,把山水画捧到莫名其妙的地位。我认为造型美术家应以“二为”方向为标准来对待赞扬与批评,应从自己的创作上能否达到鼓舞人民的前进精神,能否给人民以美的享受,作为对这些赞扬与批评的取舍标准。我是这样做的,也认为这是正确的态度。
 
  七、借鉴与创新
 
  民族艺术、民族传统,我认为应该包括过去和今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封建思想和习惯比较厉害的时候,是以古为尚,艺术形式以古为标准,泥古不化。其实,在时代认识变化了的时候,艺术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和发展。所谓民族艺术,应包括所有过去各个时代的不同艺术,也包括现代的艺术。所谓民族艺术家,应指的是创作这些艺术形式的古今的艺术家。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应该很好地研究古往今来的中国雕塑艺术,体会每一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变化和时代精神,但更主要的是面对今天的人民生活和今天的社会,也就是说现今的时代的精神,新意向和每个作家的新感受、新思维、新创作。根据这种要求的需要选择表现方法。学什么、借鉴什么都应以加强这种观察力和表现力为目的。我从事雕塑艺术几十年,对雕塑史是很注意研究的。近五四十年所发现的秦汉雕塑,完全不同于后来发展起来的佛教雕塑,它们大都是表现和反映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很好的现实主义。到于佛教雕塑,另创新境,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对我们的启发和教育是很深的。我也很欣赏西方历代不同的雕塑艺术,我在西欧从师学了很久,也受了相当的影响。但我几十年来,一直是以现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为基础的,努力创造有时代精神,它既不同于古代中国,也不同于西方,而是具有现代中国色彩的我自己的艺术作品。我坚信,不管我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些作品既能为中国人所理解,也能通向世界。
 
  八、艺术家的社会使命
 
  人和人际的关系就是社会。社会如何对待人的精神、人的身心的发展,人们如何处理人际之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整体。过去的人类历史如此,今后仍是如此,而且会更密切,谁也脱离不了谁,谁也不能一点不互受影响。因此,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应该是人人有责,人人都有关系。头脑敏感的艺术家,更不会不感到这种使命。只是艺术家的使命不同于其他人,艺术家用艺术的能力关心今天的问题,或者是对将来有影响的问题。因此,艺术上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的主张,对社会不关心,毫无责任感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对的,是错误的,是长久不了的,最终是行不通的。但是,如何关心,做些什么,这就要看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了。我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应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人民起鼓舞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作用。这就要求作家加强社会责任感,按照艺术的可能性,艺术的规律,使用艺术的语言,努力去创造出好作品或比较好的作品。回顾历史,好的艺术作品,好的艺术时代,一般都是这样出现的。顾往证令,今天的中国雕塑家应按“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根据社会、国家不断发展柏不断前进的需要,努力创作,这是社会主义社会艺术家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艺术家能前进的必由之路。
 
  九、两种“干预”
 
  “干预”这个词可以有两种含义。例如:中央和省、市许多领导同志过问干预我国城市雕塑建设,城市雕塑就获得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还有另一种干预。例如,社会上一时的某些习惯,也确实起了重此轻彼的影响。社会上只重视或提倡某一类的面,而对另外的美术创作活动不理解、不提倡,这种守着类似旧的文人士大夫的某些习惯,客观上对另外的美术起到了一种压抑作用。艺术创作不是重复习惯了的东西,而是不断推陈出新。做真人像就不能用过去做佛像的手怯和风格,在做法上事有变化,不能只按符合已习惯的欣赏趣味做,不能对变化了、新发展T的就看不惯。这种看不惯,.不仅一般群众如此,包括一些专门队事艺术的人也有。这是对雕塑家精神上的无形的压力。创作不是根据巳有的传统和习惯看法去做的。创作的灵感来自生活,怎么表现才能深刻、生动、感人,就要靠作者心灵,靠作者独立的思维,靠作者情思的尽情发挥。在进行艺术升华的时候,外来的、不符合创作意图的意见,每每是阻碍创作顺利进行的。比如z要求雕塑家改变某些类型,不然就不予通过。这种“干预”表现在一些订制的雕塑品上尤多。某城市建一座飞奔的骏马像,当时的组织者硬要作者改变马腿的造型,雕像才得以被批准建立;而继任的人却认为马跑做得不好,使作者莫知所从。动机有时也是好的,但由于不懂艺术规律,不相信艺术家的专门学识和创作要求上的必要性,结果适得其反。总之,艺术创作是朝前看的,也就是说要有新意。作家要不妙剩饭,就要常有新的探索,社会上也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这样互相促进,使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十、活跃与偏差
 
  当前,艺术思想空前活跃是可喜的。但有些人缺乏对艺术和历史的深刻了解,往往提出他们自以为是而且自以为是唯一正确的主张。例如有人说,现代中国雕塑缺乏他们所指的西方形式主义就没有“现代感”,或者说,不模仿古代某某传统就不是民族的。这种论点显然是不正确的。雕塑作品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和手法,只要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只要是向上的、美好的,能鼓舞人民,能给人以美感,都是有中华民族气振的艺术。一件雕塑如果能够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希望,能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现代雕塑,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雕塑。
 
友情链接: 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 浴心阳雕刻 卓克雕塑网 雕刻学校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申请链接
Copyright © 2009-2014 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东侧 ┊ 京ICP备14050345号-1 Powered by 重庆网站建设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