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宣明典居紫檀艺术家具的人,大多都是冲着家具的雕刻艺术。很多人想知道:宣明典居的雕刻究竟好在哪。
其实好与不好是相对的,何况审美见仁见智。宣明典居的雕刻虽然被很多行家称为艺术,虽然每件家具的雕刻不论构图还是表现手法都倾注了很多心力,但仍有可提升空间。因此只能就宣明典居创作时特别关注的三个方面作介绍:
一、深入挖掘传统家具文化的精髓,将其放大。
还是很多年前,我见到一个明代黄花梨折叠式镜台(注1)。镜台上的螭纹极简单却极美,寥寥数笔勾画出螭龙虎形龙相、威武勇猛的特征,动感十足,非常传神。后来我又多次去看这款镜台,每次再见仍会有莫名的感动。
在我记忆中,曾经的东阳木雕也是很生动传神的,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耽于富丽堂皇,表面上雕工越来越复杂,可内在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看上去总感觉有些印刷品的味道。
美是相通的,木雕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关键在于传神;美的表达不在于有多少工,而要看用了多少功。工和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技术,后者是艺术。
中国木雕传承千载,生命力可想而知,广有精华是一种必然。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发现这些精华所在,将其推广,这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
二、在传统雕刻中注入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传统木雕大多有固定模式,比如:柳条是在芭蕉叶上刻出刀痕,树干的纹路则是鱼鳞纹似的排列等等。这些跟我们的生活体验完全不同,可人们因为习惯所以接受了。
我们无法评价这样雕刻对与不对,但这样雕刻出来的作品确实不美。可以想象,原本通透生动的画面,如果被芭蕉叶遮住,会不会显得窒闷;镌刻着生命状态的树干如果变成整齐的鱼鳞纹,会不会感觉呆板;不同距离、不同位置的光影如果没有层次,能不能产生立体感……
美往往与现实紧密相连,离开了现实,美就失去了生命力。
当木雕面临从工艺品向艺术品进步时,作为雕刻师应该学会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潜在于生活和自然的美,并将这些美创造性地再现于作品,而不是仅仅专注于雕刻技法。
三、在作品中融入创作者的思想。
木雕师从艺之路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从模仿入手,最原始的追求就是像。然而这只是起步,当像不再是问题后,就要有更高追求,那就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仅仅满足于视觉审美的作品是打动不了人心的,能令人感动的是作品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创作者的思想。
常看到一些作品雕得很深却没有立体感,雕得很细却匠气十足。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生命的观察和感悟。其实不用观察也会知道,任何生命都是变化而不是静止的,不同的生命状态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是要想通过作品来表现,就需要对过程和状态进行细致观察并用心感受。艺为心声,只有观照着创作者心灵的作品才会有深度,才会有生命力。
通过介绍,爱好者可能会发现,宣明典居的雕功并不神秘,只是多些用心。这里有一点要说明:高超的技法虽然不一定雕刻出好作品,而好作品却离不开高超的技法。前面三项内容,均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文/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