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1925- ),别名潘思伟,我国现代雕塑的先行者和成就卓著的雕塑艺术家。早年曾随岭南画派画家学习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曾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和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等职。潘鹤回顾起病榻期间的创作经历。“手里面捏着这东西(湿泥)就舒服多了,我觉得只要我在雕塑,自己就年轻了许多。”当时,他因病住院,百无聊赖间,手痒难禁,刚好朋友建议他弄弄雕塑,于是潘鹤开始拿起湿泥,为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徒弟等速塑捏像。之后,潘鹤速塑的对象还扩展到警察、工人、医生、护士、舞蹈演员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据潘鹤称,这些作品都是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的,有的仅花了2分钟时间,纯属兴之所至。
“速塑”则是潘鹤首创的概念,速塑之于雕塑正如速写之于扫描,它与速写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事实上,潘鹤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他的速塑创作。据他回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红卫兵批斗为“牛鬼蛇神”,并被要求当场塑出关山月的头像,就在这批斗的威逼之下,他瞬间功夫就把关山月的头像塑造出来了。这件“关山月头像”不幸在那段岁月中丢失,但是它却一直牵动着潘鹤的艺术情怀。
将近八旬的老艺术家卧病期间却不忘创作,虽说身受病疾所困,虽说创作条件不足,虽说是潘老“信意所致”、“随心随意”快速捏出来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每一件作品都匠心独运并经过内心的详细斟酌,这些塑像有单人、双人、三人的组合,有头像、半身像、胸像、全身像,再有其中的神情、姿态变化万千、无一雷同。可见这在潘老眼中是“自娱”之作,但是在艺术的世界中却可以说是通神之作,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大师的神韵和灵魂,以及老艺术家身上最为宝贵与动人的永不磨灭创作热情。
这一系列的作品是潘鹤在这六十年来最为集中的为私人塑像的作品,它们不但体现了潘老数十年来对造型手法的精辟总结,同时它们的价值还体现在潘老是在用心去做雕塑的,从这批快速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用心塑造已经超越了用手、眼的阶段。所谓的“心师造化”便是如此,艺术家在观察万物表象的同时,能够体悟出宇宙造化中流露出的内在生命,这才能达到“中得心源”的境界。潘老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粗狂爽朗的轮廓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情,这是潘老用心经营深悟艺术真谛的结果。据罗一平馆长回忆,在2002年佛山第一届陶瓷艺术展中,潘老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里为他塑了一个头像,此像没有五官只有轮廓,但是所有人一看便认出是罗一平。一向被我们都认为艺术形象的传神靠的是眼神的说法,在这里似乎被潘老打破,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过:“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阿堵”就是眼睛。但是潘老塑轮廓的事例很好地体现了他高度抓形和传神的能力,这是艺术巨匠才能达到的境界。
然而,展览上还陈列着另一部分作品,来自潘鹤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入田间渔港速塑的一批工农群众头像。特别是在汕尾渔港考察采风、收集素材之时,他塑造出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那铜铸的艄公、铁打的舵手、玉澈的渔女等等。
如今,年近90岁的潘鹤,仍从事着雕塑事业。潘鹤说,他每天都会做一些小雕像,每年会有2到3座大型雕塑作品面世。据媒体报道,今年,他应内蒙古扎兰屯市的邀请,已为该市乌兰夫故居广场雕塑了一座题为《青年乌兰夫》的半身铜像。
潘鹤病榻速塑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潘鹤于2006年因腰疾住院卧床而作的37件小头像速塑作品,艺术家更笑言这是他的“床上功夫”。而“速塑”则是潘鹤首创的概念,速塑之于雕塑正如速写之于扫描,它与速写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速”反映在时间方面,通常是几分钟的时间。“塑”说明了它的表现方法是用塑泥材料塑造而成的雕塑作品。潘老自己认为,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因为在住院期间“百无聊赖”而又“手痒难禁”以致“随心随意”信手拈来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全是以住院期间来探访的亲朋好友或护士、学生、记者为模特,并以快速的手法瞬间毕现而成。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领悟到轻松、自在、舒心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