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海南之美塑热土情怀
12月5日,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联、海南大学和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景观雕塑邀请展”在省博物馆开展。来自全国15个省(市、地区)的60余座景观雕塑齐齐亮相椰城,吸引了众多市民及游客前来品赏。
这次邀请展是海南首次面向全国征集作品举办的雕塑艺术展览,意味着随本土雕塑艺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逐步打响,海南已经具备能力,为全国优秀雕塑作品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本报记者 陈蔚林
7位少女手举椰果仰望碧空,姿态如同椰树一般婀娜挺拔。这组色彩鲜艳的景观雕塑由省雕塑艺术学会理事颜红梅创作,为佳作林立的“全国景观雕塑邀请展”平添一抹春色。
从去年在上海南京路上的集体惊艳亮相,到今天和全国雕塑名家的同场对话,海南雕塑已经告别了过去的局限,开启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道路,以平等的视角和平和的心态,来审视海南雕塑发展的现在与未来。
海南雕塑作品独具热带风情
漫步于“全国景观雕塑邀请展”的场馆之中,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端详—要么是被一组三人冲浪的动感吸引眼球,要么是为一群白羽红喙的肥鹅忍俊不禁,要么是因两位对坐冥想的老者反映出的智慧与沉静同样陷入思考……
正如省文联主席张萍所说,当人们徜徉在这些三度空间的作品之中,就犹如把自己的身影融入到大自然中,感受田野的气息、生活的美丽、人情的温暖、荷香的清爽、光影的流动。
在这多种多样的美好感触面前,我们很轻易能够发现陈列其中的20余座海南雕塑作品。它们大多独具海南特色,呈现出趣味盎然的热带风情和根植于这片热土之中的强大艺术生命力—
好比《黎歌》,一位少女张开双臂奔跑欢笑,送上的是黎家的热情邀约;好比《舂米舞》,对立的少女手持舂米杵,舂出的是海南的丰收芳华;好比《海南大力士》,健硕的男子下蹲抓举杠铃,展示的是琼岛人民的刚强有力……泥土的柔软、金属的坚硬、石头的厚重,在艺术家的变化之间,凝结、升华,成为永恒的人文景观。
海南雕塑艺术发展并不平坦
一直以来,海南各地雕塑家徜徉琼州山水,埋首艺术创作,为的就是听懂水的声音,接受泥的信息,将海南之美雕刻塑造并呈现于世人面前。
“然而,早些年前,海南的雕塑作品大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陈学博告诉记者,海南的雕塑艺术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最初,由于人们对这门艺术不够重视,雕塑艺术无法与书法、绘画艺术一般被民众普遍接受,自然无法得到健康快速成长。同时,海南景观雕塑的设立目前尚缺乏听证和准入机制,存在部分粗制滥造甚至影响大众审美和城市形象的景观雕塑,民众亦会因此对雕塑艺术产生误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海南雕塑艺术的进步。
雕塑艺术能否广泛走进中小学校园也将直接影响该门类艺术是否后继有人。可惜的是,当前能够普及雕塑课程的学校和少年宫还不多。“许多家长都将雕塑创作过程看作是在‘玩泥巴’,一点也不高雅,所以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和学习。”对此,陈学博有自己的看法,“其实,学习和练习雕塑艺术能够为孩子培养更为立体全面的思维,对其智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可喜的是,自2012年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成立以来,越来越多雕塑艺术家聚集于此,活动多起来了,展览办起来了,交流活起来了,这门曾经受到“冷遇”的艺术也渐渐有了热度。
未来将海南雕塑推向世界
2013年9月16日,是令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员们难忘的日子,海南雕塑作品第一次以集体的名义走向全国—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三届南京路城市雕塑邀请展”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见面。这也是该邀请展第三次以省为单位举办展览。
在那次展览中,欣赏海南雕塑作品的民众络绎不绝。据主办方统计,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有300余万人次的观众近距离与这些蕴含海南之美的雕塑佳作接触。也是这次展览,促成了此次“全国景观雕塑邀请展”在海南的成功举办。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中间不过短短一年。然而,在这次展览中,名家名作比比皆是—由雕塑艺术家李钢创作的《莫言》就在10月份首次亮相上海南京西路雕塑邀请展时引起极大关注,并带着居高不下的人气来到海南。
“海南已经具备了能力和基础,能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雕塑艺术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陈学博告诉记者,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也由此吸收了经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多办展览、多搞交流,让海南雕塑作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全社会得到认可和提升。”
在陈学博的设想中,未来海南雕塑艺术发展的路还很长很远。“我们已经接受了北京城雕委的邀请,与国外的一些雕塑艺术组织也有了接洽合作的意向。我相信,将来海南雕塑艺术家能在进一步深入海南本土,挖掘海南元素的同时,将更多更好的作品推出省外,甚至推向世界。”
《椰舞》 颜红梅 作